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设置模拟树桩后,直接引起田鼠种群密度变化的种群数量特征是________;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设置模拟树桩后,该区域中猛禽的飞行高度发生了变化,这改变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3)与曲线II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田鼠种群密度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与投放灭鼠药相比较,采用设置模拟树桩的方法来控制田鼠种群密度的优点是__________。
炎症风暴是指机体在感染病原体等情况下,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引起体液中多种炎症因子迅速大量产生,造成对机体自身损害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毒感染人体后,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并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__________,参与体液免疫。当免疫系统释放的炎症因子未能将病原体清除时,机体会持续大量地释放更多的炎症因子,这个过程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馈调节,最终引起发热、水肿,甚至多器官衰竭。
(2)对于被甲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有专家提出: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形下,经病毒灭活等处理后的康复者康复期血浆是重要的治疗资源。使用康复者血浆能达到治疗目的,其原理是_________。
(3)研究发现合理地使用免疫抑制剂能缓解炎症风暴,其原因是__________。
玉米植株高大,叶窄长,需氮肥多;大豆株矮,叶小而平展,需磷肥多。二者对CO2的响应存在差异(如图1),生产上往往将二者间作种植(如图2)。为探究在大气CO2浓度(体积分数为0.03%)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对产量的影响,科研人员将玉米和大豆分别单独种植(单作)或两种作物隔行种植(间作),测得:玉米产量间作时比单作时有显著提高,而大豆产量间作时比单作时略有下降。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玉米能从大豆的根际环境中获得部分氮,这种对氮元素竞争的结果,可刺激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玉米菌根所形成的菌丝桥也有利于大豆对磷的吸收。作物吸收的氮能使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含氮化合物如_________(答出两个即可)增加,从而提高作物的光合速率。
(2)玉米和大豆株高存在差异,与玉米单作相比,间作可降低玉米对_________的争夺。结合图1、图2分析(仅考虑地上部分),大豆间作时产量略低于单作时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田间作物的生产过程中,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而间作能全面改善田间作物的通风条件。请从白天和晚上两个角度阐述通风条件的改善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虾稻共作”是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稻田中的水草、藻类、害虫、腐殖质等为小龙虾提供了饵料,小龙虾取食天然饵料和人工饵料后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小龙虾的摄食降低了水草与水稻的竞争从而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C.小龙虾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D.小龙虾的排泄物可为水稻提供能量,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雌雄鼠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下列杂交组合中能起到鉴别作用的有( )
①F1野生型(雌)× F1突变型(雄)②F1野生型(雄)× F1突变型(雌)
③F1野生型(雌)× F1野生型(雄)④F1突变型(雌)× F1突变型(雄)
A.①和④ B.①和② C.②和③ D.③和④
科学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实验中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中,运用荧光标记技术证实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实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运用假说—演绎法证实了遗传因子不符合融合遗传
D.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运用类比推理方法证实了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