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为研究人红细胞和白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数目变化,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

为研究人红细胞和白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数目变化,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以红细胞和白细胞数目变化为检测指标,完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与用具:人血稀释液、NaCl、蒸馏水、血细胞计数板、试管若千支、显微镜等。(要求和说明:不同浓度NaCl溶液的具体配制过程、细胞计数的具体操作过程不作要求)请回答:

1)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所获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

2)预测实验结果(请完善坐标系,并绘制预测细胞数目的变化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制作装片时,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在血细胞计数板的制片过程中除了要防止出现气泡,盖玻片严密地盖在计数板表面上之外还必须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产生气泡会造成测量数值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

②下图为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示意图,在进行红细胞计数时所选择的计数区为___________,选择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试管若干,将不同量的NaCl溶于蒸馏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梯度的NaCl溶液。 将人血稀释液摇匀后,分别等量加入上述各支试管中,摇匀后放置一定时间 取各试管中的血液稀释液,分别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在显微镜下计算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数目,并记录实验数据。 人血稀释液残留在盖玻片上 偏小 乙 红细胞的大小和数量 【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红细胞和白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数目变化”,自变量是细胞种类和NaCl的浓度,因变量是细胞数目的变化;计数方法是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 (1)实验目的是研究人红细胞和白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数目变化,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NaCl和细胞种类,因变量是细胞的数目变化,所以实验思路: ①取试管若干,将不同量的NaCl溶于蒸馏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梯度的NaCl溶液; ②将人血稀释液摇匀后,分别等量加入上述各支试管中,摇匀后放置一定时间; ③取各试管中的血液稀释液,分别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在显微镜下计算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数目,并记录实验数据。 (2)预测实验结果:在较低浓度下细胞会吸水导致细胞涨破,细胞数目减少,而随着浓度的升高,细胞吸水量减少,被涨破的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存活数目增加,然后达到稳定,人体内红细胞数目比白细胞多,所以结果是: (3)①为减少实验误差,在血细胞计数板的制片过程中除了要防止出现气泡,盖玻片严密地盖在计数板表面上之外还必须避免人血稀释液残留在盖玻片上,如果出现气泡,会导致统计的细胞数目变小,所以测量值偏小。 ②进行红细胞计数时,需要选择乙区域作为计数区;依据是红细胞的大小和数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某同学以葡萄为原料,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作葡萄酒。请回答:

1)原料处理:挑选的成熟紫葡萄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需___________后打浆。挑选葡萄时需去除青果(未成熟)和烂果,其中除去青果的原因除了青果会影响葡萄酒口味外,还因为青果___________

2)制备酵母悬液:将适量干酵母加入温水中,为使酵母迅速发生作用,可加一小撮___________,混匀,待酵母悬液产生气泡后即可。气泡中的成分是酵母菌___________产生的CO2

3)装料:将葡萄匀浆放入上图发酵瓶,并加入酵母悬液,搅拌均匀发酵瓶连接的弯曲玻璃管需加入适量的水,其作用除了防止发酵液被外界微生物污染外,还具有___________的作用。

4)发酵:将发酵瓶置于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待发酵瓶中___________,即表示发酵完毕。发酵结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引起酵母菌的死亡。

5)影响葡萄酒风味的主要因素,除了葡萄品种、温度等环境因素外,还有___________

(二)1972年,Carlson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粉蓝烟草和郎氏烟草的杂种植株。过程简图如下所示,其中①~④表示过程。请回答:

1)①过程为酶解去壁,需向反应体系中加入的酶是___________,并用甘露醇将反应体系的渗透压调到___________水平。植物细胞在这样的反应体系中处理,将获得球形的原生质体。在去壁前需对粉蓝烟草组织和朗氏烟草组织进行___________处理。

2)图中所示这种借助细胞杂交的方法,将不同来源的基因结合到一起,再对杂种细胞进行培养,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新植株的技术属于___________技术。

3)获得再生植株的途径很多。由于腋芽中存在分生组织,故也可采用带腋芽茎段不通过___________阶段而直接培养成丛状苗,再诱导生根获得再生植株。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通常采用此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

4)当前多地过度开发旅游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自然旅游资源,通过生态旅游工程对旅游设施进行___________处理,能获得较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另外当前全国兴起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只有促进___________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的发展。

 

查看答案

果蝇的眼色有野生型和突变型,由等位基因(Dd)控制,体色有灰体和黑体,由等位基因(Tt)控制。已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与眼色相关的某种基因型存在致死现象。为探究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相关的杂交实验:

实验一:1只灰体突变型♀×1只黑体野生型♂→灰体突变型:黑体突变型♀=1:1

实验二:1只黑体突变型♀×1只灰体野生型♂→灰体突变型:灰体野生型:灰体野生型♂=1:1:1

实验三:选择实验一的F1雌果蝇与实验二的F1雄果蝇随机交配,F2的表现型如下表:

 

灰体野生型

灰体突变型

黑体野生型

黑体突变型

雌果蝇

303

298

178

182

雄果蝇

301

 

180

 

 

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黑体性状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

2)为什么实验一的F1均为雌果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三F2灰体野生型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若取F2黑体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其子代(F3)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实验二产生子代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为研究环境因子与光合速率的相关性,研究人员测定了秋季小叶女贞相关指标的日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

气温(

净光合速率

μmol·m-2·s-1

气孔导度

mol·m-2·s-1

胞间CO2浓度

μmol·mol-1

800

198

600

026

37545

1000

214

1242

029

30098

1200

287

1414

031

28316

1400

253

1344

023

29005

1600

219

1217

017

29632

1800

200

756

005

32421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测定净光合速率,需要测量的指标包括叶面积、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小叶女贞有机物含量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2进入叶绿体后,在叶绿体基质被____________为三碳糖,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反应。

3)据表分析,本研究得出胞间CO2浓度与净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呈____________,请分析引起该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实验过程中对小叶女贞进行遮光处理,则叶绿体内三碳酸的含量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上世纪和本世纪初,生活污水大量排入城市河流,严重影响了城市河流的水质,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威胁了居民的健康。近年来随着五水共治深入开展,河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逐渐恢复。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水资源的治理,城市河流逐步恢复清澈度的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演替,该过程除了依赖河流的_____________能力外,还需要依赖人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____________的通畅。

2)只有当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____________时,植物才能生长和繁殖。未流入下一营养级,也未被分解者分解的净初级生产量将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被积累下来,这就是生产者的____________

3)由于气温等环境因素的变动,影响着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因此水生群落的生物量有着明显的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图为两种独立遗传的单基因遗传病甲、乙的家系图,甲病由等位基因Bb控制,乙病由等位基因Dd控制。已知女性群体中乙病的发病率为1/16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病和乙病的性状遗传可能均与性别相联系

B.6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于Ⅰ4

C.1与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8/21

D.若Ⅰ3不携带b基因,则Ⅲ1与和Ⅲ2婚配生育一个女孩,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为1/281/52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