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下列疾病中,不属于遗传病的是( ) A.艾滋病 B.苯丙酮尿症 C.蚕豆病 D....

下列疾病中,不属于遗传病的是(   

A.艾滋病 B.苯丙酮尿症

C.蚕豆病 D.高胆固醇血症

 

A 【解析】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 A、艾滋病是由于HIV导致的,不是遗传病,A正确; B、苯丙酮尿症是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B错误; C、蚕豆病是X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C错误; D、高胆固醇血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错误。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牛的黑色(B)对红色(b)是显性。良种场现有两栏圈养牛,栏里的牛进行自由交配。甲栏全为黑色,乙栏既有黑色又有红色。甲、乙两栏牛是亲子代关系,来场参观的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有的说乙栏牛是甲栏牛的亲代,有的说乙栏牛是甲栏牛的子代。请你根据基因分离定律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栏牛为乙栏牛的亲代,且甲栏黑牛只有一种基因型,则甲栏牛的基因型为_________,乙栏牛的基因型为_______;让乙栏中的黑色牛与异性红色牛交配,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

2)若乙栏牛为甲栏牛的亲代,且乙栏黑牛只有一种基因型,则乙栏牛的基因型为________,甲栏牛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甲栏中没有红色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科学家们用长穗偃麦草(二倍体)与普通小麦(六倍体)杂交培养小麦新品种----小偃麦。现有一个蓝粒小偃麦变异株,籽粒变为白粒。请回答有关问题。

1)若该白粒变异株是突变而来,且到第三代才能选育出稳定遗传的纯合白粒小偃麦品种,则该突变为_________________(填“显性突变”或“隐性突变”)。

2)若蓝粒小偃麦染色体组成为40W+2E40W来自普通小麦的染色体,2E表示携带有控制蓝色色素合成基因的一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若丢失了长穗偃麦草的一个染色体,则出现蓝粒单体小麦(40W+1E),这属于_______________变异。为了获得白粒小偃麦(一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都缺少),可将蓝粒单体小麦自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两种配子,其染色体组成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可获得白粒小偃麦。

3)为了确定白粒小偃麦的染色体组成,取该小偃麦的根尖或芽尖作实验材料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其中_____________期细胞染色体最清晰

 

查看答案

下图表示中心法则的全部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是DNA,原料为核糖核苷酸,则乙代表的产物是_______,此过程需要________酶。

2)若甲是RNA,乙是DNA,此图表示______________过程,原料是______________

3)若甲是___________,原料是氨基酸,则若此图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

4)若甲和乙都代表同一种物质,则此图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

5)若图示生理过程发生在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中,则此图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

 

查看答案

19601月,科学家首次乘坐的里亚斯特号深海潜水器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考,在近万米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在游动。

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

2)几百万年的前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是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____________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查看答案

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正确的是(   

A.土壤酸碱度的选择作用诱发个体产生不同的变异

B.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形成了明显差异且两者间已经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该事例说明物种形成的必要环节有:地理隔离、变异、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