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在生物体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传给后代,所以它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B.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C.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加倍
泡菜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但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某兴趣小组准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查阅资料得到下图:
(1)为保证泡菜发酵过程中的无氧环境在装坛发酵前后需要检泡菜坛_____,并对泡菜坛进行_____处理,在腌制过程中,坛中会出现溶液量增多现象主要原因是____。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对亚硝酸盐的测定可用 ____法,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进行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色化合物。
(3)据图可知腌菜时食盐的浓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出现得越早,且峰值较高,原因是___
Ⅰ.腐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大豆食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腐乳制作是利用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_____将豆腐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的物质。传统的腐乳制作和现代的腐乳生产中菌种分别来源于_____。
(2)腐乳制作可分为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前期发酵:将豆腐块平放在笼屉内,温度控制在15~18℃,并保持一定的湿度,完成前期发酵的判断依据是_____。后期发酵: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在后期发酵操作中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应用无菌技术,其目的是_____。
Ⅱ.某同学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生物技术实践,按如图所示的流程进行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3)该同学在材料的处理上存在两处错误,请改正:①_____;②_____。
醪糟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的民间传统食品。在醪糟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甜酒曲中的好氧霉菌、酵母菌和乳酸菌。醪糟的生产流程如下:糯米的选择→淘洗→浸泡→蒸饭→冷却→拌甜酒曲→发酵→煮沸→保存。回答下列问题:
(1)霉菌产生的______能将糯米中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等,使醪糟具有甜味;乳酸菌是______(填真核或原核)生物,其发酵产物是醪糟酸味的主要来源;酵母菌使醪糟产生酒味,其化学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拌入甜酒曲之前,需将蒸熟的糯米进行冷却,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发酵前期应保证氧气的供应,使______大量繁殖;后期应减少空气进入或隔绝空气,有利于______。
(3)硏究发现,通过控制发酵温度可以调节醪糟口味,原因是温度既影响酶的活性也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镇江香醋历史悠久、独具风味,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酒精发酵阶段,需添加酵母菌。在此操作过程中,发酵液的pH会_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
(2)在醋酸发酵阶段,醋酸菌在_________和_________都充足时,可将糖分解成醋酸,也可直接将乙醇最终转化为醋酸,其化学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示发酵过程用到的两种菌种在结构上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
(3)在上述发酵过程中,相关菌种各时期种群数量是判断发酵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常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血球计数室深度为0.1mm。下图示酵母菌培养液某时期稀释100倍后的镜检结果,如果中方格内(图2)的酵母菌数刚好是五点取样平均数,则1mL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___________。
已知某种鸟(2N=40)的羽毛颜色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三种基因控制,分别用A+、A、a表示,且A+对A为显性。研究人员做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 | 亲本 | 子代 |
1 | 灰红色(甲)×蓝色(乙) | 2灰红色∶1蓝色∶1巧克力色 |
2 | 蓝色(丙)×蓝色(丁) | 3蓝色:1巧克力色 |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A+、A、a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A基因控制的羽毛颜色为蓝色,亲本甲的基因型为ZA+W或ZA+Za
C.该种鸟体内某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内最多含4个染色体组,40条染色体
D.让实验2子代中的蓝色鸟随机交配,其后代中雌鸟蓝色∶巧克力色=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