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是含酚工业废水的主要成分,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苯酚降解菌能分解工业废水中的苯酚。回答下列问题。
(1)MP培养基的成分为KH2PO42.25g/L,K2HPO42.75g/L,(NH4)2SO41.0g/L,MgCl20.2g/L,NaCl0.1g/L,FeCl30.02g/L,CaCl20.01g/L。在制作苯酚降解菌的富集培养基和平板分离培养基时,应在MP培养基的基础上,前者添加________成分,后者添加________成分,然后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灭菌的方法为___________。
(2)将等量的污泥样液均分两份,分别接种在相同体积的MP培养基和富集培养基中,摇床振荡培养,振荡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两种培养中,苯酚降解菌菌体密度较低的培养基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将富集培养基中的菌液稀释并涂布在平板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在平板上长出一些形态、大小和颜色不完全相同的菌落,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分离得到的某株苯酚降解菌进行菌株生长及苯酚降解实验,结果如下图。实验结果表明此菌株适于降解的苯酚浓度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为保护生活于特定山区的某珍稀鸟类(甲),研究人员对该鸟类种群及其生活环境进行调查,在人工干预下,该鸟类种群数量逐步得到恢复。请回答:
(1)研究人员调查栖息地中甲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为减小调查误差,采用该调查方法时应注意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为保护甲,研究人员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珍稀鸟类繁育中心。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提高甲的种群数量,原因是该措施_______________。为增大栖息地中甲的生存机会,常采用人工方法来控制栖息地内某些生物的种群数量。栖息地中影响甲种群数量的其他生物种群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甲喜食多种植食昆虫,其中乙为甲栖息地中数量最多的昆虫。调查发现,气候等的变化导致乙的数量在几年间大量减少,但在乙的数量发生变化前后的若干年间,栖息地中甲的数量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在无人为因素的情况下,乙的数量大量减少而甲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
研究人员发现某野生稻品种甲7号染色体上具有抗病基因H,12号染色体上具有耐缺氮基因T,而华南籼稻优良品种乙染色体相应位置均为隐性基因。将甲、乙杂交,F1自交,用PCR方法检测F2群体中不同植株的基因型,发现不同基因型个体数如下表。
HH | Hh | hh | TT | Tt | tt |
12 | 71 | 60 | 54 | 97 | 49 |
(1)耐缺氮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2)F2群体中HH、Hh、hh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总是1:6:5,________(选填“符合”或“不符合”)典型的孟德尔遗传比例。研究人员推测“F1产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而带有H基因的花粉成活率很低。”请设计杂交实验检验上述推测,并写出支持上述推测的子代性状及数量比。
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品种乙7号染色体上有两个紧密连锁在一起的基因P1和P2(如图),P1编码抑制花粉发育的毒性蛋白,P2编码能解除该毒性蛋白作用的保护性蛋白。品种甲7号染色体上无基因P1和P2。
①据此可知,F1带有H基因花粉成活率低的原因是P1在________分裂时期表达,而P2在_________细胞中表达。
②P1和P2被称为自私基因,其“自私性”的意义是使_________更多地传递给子代,“自私”地维持了物种自身的稳定性。
(4)科研人员利用杂交育种技术改良乙水稻,获得了HHTT型乙水稻新品种。最终选出的植株中,部分个体含P1P2基因,部分不含,应保存其中哪一类?请分析说明理由。_________
生长激素(GH)是哺乳动物体内一种具有种属特异性的单链蛋白质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均有影响。下图为人体内生长激素分泌调节过程和对靶细胞的生理作用示意图。请回答:
(1)器官甲为________。IGF-I被称作“促生长因子”,IGF-I的合成和分泌存在着_____________调节和_____________调节两种调节机制。
(2)据图分析可知,人体内GH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态的维持与IGF-I有关,实现该稳态的调节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图中GH、GHRH、GHRIH在作用方式上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3)实验发现,给小鼠注射较大剂量的GH时,实验小鼠往往会出现尿糖。据图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植物固定与产生CO2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作植物的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作植物的光饱和点。某学者采取盆栽试验方法对甜高粱幼苗分别进行4种胁迫处理,第31天对幼苗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进行研究,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处理 | 光补偿点 (μ mol·m-2·s-1) | 光饱和点 (μ mol·m-2·s-1) | 最大净光合速率 (μ mol·m-2·s-1) |
CK | 6.80 | 433.42 | 15.28 |
Cd | 25.86 | 249.22 | 6.02 |
Ca1 | 19.64 | 364.39 | 8.13 |
Ca2 | 13.72 | 367.80 | 10.42 |
注:CK-不供钙不加镉,Cd-不供钙加镉(200 μ moL/L镉),Ca1-供钙加镉(200 μ moL/L镉,2.0 mmol/L钙),Ca2-供钙加镉(200 μ mol/L镉,3.0 mmol/L钙)
(1)与每个处理组的光补偿点相比较,光饱和点时叶绿体内NADPH和NADP+含量的比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减小”);限制幼苗光饱和点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与CK组相比,Cd、Ca1和Ca2组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减少造成。如何用简单实验证明此可能性,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
病毒甲是一种具有囊膜保护的正链RNA病毒,其侵染动物细胞并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表示病毒RNA的复制过程、②③④表示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X、Y代表物质或结构。请回答:
(1)病毒甲侵染宿主细胞时,细胞膜内陷形成内吞体的诱导因素是________。
(2)物质X是过程①必需的酶,X是________。研究发现,②过程碱基配对出现差错后,③过程合成的病毒衣壳蛋白没有发生改变,对病毒衣壳蛋白没有发生改变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在过程③中,病毒mRNA上结合多个结构Y,其生理意义是________。
(3)宿主细胞中对病毒囊膜蛋白具有加工作用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在免疫过程中,细胞膜上含有病毒囊膜蛋白的细胞可被相应淋巴细胞识别并裂解,这种免疫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