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 B.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 B.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

C.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D.测交后代分离比为1∶1

 

C 【解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F2表现型的比为3:1,属于性状分离,不能体现分离定律的实质,AB错误;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产生配子的比为1:1,C正确;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是现象而不是实质,D错误;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人的身高与体重 B.兔的长毛与短毛

C.猫的白毛与蓝眼 D.棉花的细绒与长绒

 

查看答案

异体器官移植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免疫排斥。通常认为细胞免疫参与了识别并排斥异体器官的免疫过程。

1)科研人员选取T 淋巴细胞缺陷的A 品系小鼠进行下列实验,原因是参与细胞免疫过程的_____细胞可以清除移植的异体细胞,A 品系小鼠可以排除其干扰。除了异体细胞,这种免疫细胞还可以清除_____细胞(写出两种)。

2)根据所学教材中特异性免疫知识,写出异体器官移植发生免疫排斥的全过程_____。(150 字以内)

3)为了研究吞噬细胞是否参与免疫排斥过程,研究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向A 鼠移植不同来源小鼠的组织(ABC 鼠基因型各不相同),培养 7 天后,再次移植B 品系小鼠组织,培养 7 天后,检测A 鼠体内第二次移植组织中的吞噬细胞数量,如下表。

组别

1

2

3

4

第一次移植的组织来源

未移植

A

B

C

第二次移植组织中的吞噬细胞数量(×10 4

26

25

121

31

 

第二次移植组织中出现的吞噬细胞来源于_____鼠,吞噬细胞_____(能/不能) 识别异体组织。

12 组数据可知,只移植B 组织和先移植A 组织再移植B 组织吞噬细胞侵入移植组织的数量_____,说明_____

③3 组吞噬细胞数量远大于 2 组和 4 组,原因是_____

4)进一步研究吞噬细胞对异体组织的作用,研究者对A 品系小鼠进行不同移植处理, 如下图(:未移植;+:已移植)。然后,注射相同数量的不同来源细胞(如图中 ABC 所示),一段时间后,利用流式细胞技术统计 A 鼠体内不同来源细胞的数量,结果如下图。

未移植B 鼠组织的A 鼠体内注射AB 细胞后,两者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说明 A 鼠免疫系统_____(能/不能)杀伤异体 B 细胞。

移植 B 鼠组织的A 鼠注射 B 细胞后,体内 B 细胞消失,而注射 C 细胞结果却不同。由此推测:第一次移植组织诱导A 品系小鼠产生的吞噬细胞可以_____

 

查看答案

ABA 是一类在植物生活条件不适宜时的抗逆信号分子。当土壤干旱时,ABA 大量产生并传送到叶片,作用于保卫细胞,引起气孔关闭。

1ABA 还具有的生理作用是_____。如果用放射性 ABA 饲喂叶片,发现它可以向上运输到茎和向下运输到根,说明它在植物体中的运输不是_____运输。

2)当土壤水分胁迫开始时,根部与干土直接接触,刺激合成 ABA 运输到叶片的木质部。在叶片中 ABA 的分布情况如图:(虚线左右表示不同条件下ABA 的运输情况)

由图可知,不同水分条件下木质部汁液的_____不同。与水分充足相比,水分胁迫时更有利于 ABA 发挥作用,导致气孔关闭,以此来降低蒸腾。原因是_________

3)研究发现了ABA 引起气孔关闭的机制,当胞内K+浓度减少时会导致气孔关闭。具体的调节过程如下图(示保卫细胞)。

由图可知,当 ABA 与质膜和内质网膜上受体结合后,通过_____两条途径来协同作用使气孔维持关闭状态。

4)为进一步研究ABA 受体与气孔关闭的关系,研究者用烟草进行了实验,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及处理分别包括(填选项前的符号)_____。如果实验结果为_____,则说明 ABA 受体增多能够加速气孔的关闭。

a.野生型烟草植株  b.超表达 ABA 受体基因的烟草植株  c.用营养液培养 d.用加甘露醇的营养液培养  e.定期测量气孔的孔径   f.定期测量烟草植株的持水力

5ABA 能够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有利于作物增产。根据所学的生物工程技术,提出生产ABA 的大致思路。

_____

 

查看答案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通常只能在南方和最好的耕地种植。为拓展水稻的种植范围,将水稻与高粱进行杂交获得高粱稻。

1)研究者为了让水稻和高粱得以杂交,将水稻和高粱的花粉混合,授给花粉未成熟就进行________的水稻,收获F1种子,种植后同时出现多种变异类型。选择其中表型优良且与母本差异明显的植株进行________操作,收获自交种子,连续自交从中选育出某后代品系——高粱稻RS125

2RS125呈现杆特高(2米)特粗(1厘米)、喜光耐旱的特征,此____________明显与高粱相似。连续三年收获的RS125均呈现同样的特征,这就排除了____________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3)为判断RS125发生变异的原因,取RS125________,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显微摄影后____________与对比,发现RS125并不携带高粱的染色体片段。

4)根据以上信息研究者提出假设:RS125的形成是来自高粱花粉的DNA断裂后部分片段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的结果。为验证这一假设,研究者提取了水稻(R)、高粱(S)高粱稻(RS)的根、叶研磨成匀浆,收集其中的蛋白质进行电泳,观察到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中实验结果支持上述假设,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②三组实验结果都有条带III,从进化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

③若想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直接验证上述假设,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

5)为扩大RS125的种植范围,还需进行哪些研究?请提出一个进一步研究的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白叶枯细菌可导致水稻籽粒重量降低、减产,研究水稻的抗白叶枯病基因及其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1)水稻A品系感病,B品系抗病,两者只有极少数基因存在差异,研究者将从A品种中获得的基因D连接到Ti质粒中,用________法将D基因转入到B品系中。检测发现有30株转入成功的突变体,表型均为感病。将其中的4个突变株自交,向其子一代接种____________,检测感病情况并统计,结果如下表。

 

突变株1的子一代

突变株2的子一代

突变株3的子一代

突变株4的子一代

总数

14

19

40

15

感病株数

11

13

28

12

抗病株数

3

6

12

3

 

 

由表中结果可知,__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根据上述4个突变株的____________可以推测控制该性状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

2)为研究D/d基因与水稻抗病的关系,研究者通过序列对比,在B品系中发现了与D基因序列非常相似的基因d,两基因在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均存在差异。

①研究人员发现D基因编码区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造成该处编码的氨基酸由丙氨酸(密码子为GCUGCCGCAGCG)变为苏氨酸(密码子为ACUACCACAACG)。研究人员据此信息推测品系B产生抗病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②研究人员使用了RNA干扰技术来减少Dd基因的翻译。使用RNA干扰后,发现A品系植株表型由感病变为抗病,B品系的植株抗性进一步增强。由此可知,D/d基因与抗病性的关系为____________。说明d基因在_______区的序列与D基因不同,导致其基因表达的调节不同于D而使B品系具有抗病性。

3)为进一步确定白叶枯细菌和D/d基因表达调控的关系,科研人员对两品系分别接种了白叶枯细菌,然后提取了它们的____________,经反转录合成cDNA片段。以cDNA片段为模板,分别用Dd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结果见图。对照组除未接种病菌外其他处理与实验组相同。由图可知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请你提出一种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