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成熟红细胞中的K+浓度比血浆中的高30倍,而Na+的浓度却只有血浆中的1/6,这两种离子的运输需要借助红细胞膜上的转运载体“钠-钾泵”,其作用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消耗的ATP都是由线粒体提供的
B.温度的改变不会影响Na+和K+的运输速率
C.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D.红细胞可通过“钠-钾泵”来维持胞内高钠低钾的环境
青蒿素可用于治疗疟疾。研究发现,青蒿素可使疟原虫(单细胞真核生物)的膜系结构发生改变,损害其膜结构从而杀灭疟原虫,且青蒿素能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疟原虫对营养物质的摄取,使其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而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青蒿素可能会干扰疟原虫线粒体的功能而影响其能量供应
B. 青蒿素可直接破坏细胞内核糖体的结构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C. 疟原虫只能通过主动运输摄取营养物质,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D. 青蒿素能改变疟原虫细胞膜的通透性,提高疟原虫物质运输的效率
某实验小组将去除了细胞壁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其液泡体积的大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整个过程中,该细胞能保持活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2时刻和t0时刻的细胞液浓度相等
B.t1时刻,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动态平衡
C.t0~t1时段,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D.若持续观察,一段时间后该细胞可能涨破
在图所示的装置中,a、b、c中均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各溶液之间均用半透膜(蔗糖不能透过,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隔开。开始时,液面平齐;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状态,h1>h2,此时,a、b、c中蔗糖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为( )
A.a=b=c B.a>b>c C.a>c>b D.无法确定
植物学家用伞藻做了如下实验:在藻体还没有长出伞帽时,早期把细胞核取出,结果去核的藻体不再形成伞帽;若晚些时候去细胞核,部分藻体能长出不完整的伞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能够证明细胞核参与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
B.可推测细胞核中可能合成了某些物质并进入细胞质中起作用
C.若将细胞核重新移入伞藻,伞藻可能继续形成完整伞帽
D.根据实验一可以推测,伞帽的形成与细胞质完全无关
酶是细胞代谢不可缺少的催化剂,ATP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图是ATP中磷酸键逐级水解的过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叶绿体合成的ATP比线粒体内合成的用途单一
B.⑤是能量,酶a~c催化的反应(底物的量相同)中,产生⑤最少的是Ⅲ过程
C.③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可由RNA经初步水解得到
D.若要探究酶b的最适宜pH,实验的自变量范围应偏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