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香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不表为2005-2008年,该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 | 0.074 | 0.12 | 0.14 | 0.19 |
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 | 2.6 | 6.11 | 10.9 | 25.5 |
(1)你认为这种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_______(存在/不存在)关联,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进化的角度解释耐药率升高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卫生部门建立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并要求医疗机构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例如,当某抗菌药物的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时,医疗机构应及时将这一预警信息进行通报。请分析这一要求的合理性。______________。
(4)人类不断研发和使用新的抗生素,细菌对新药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二者之间仿佛发生了一场竞赛。作为这场竞赛的参与者,你可以做些什么呢?____________。
如图为一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理想实验材料,因为它有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写出一点即可)。
(2)自然界中果蝇眼色通常是红色的。1910年遗传学家摩尔根进行果蝇眼色的遗传实验时,偶然发现了1只白眼雄果蝇,这只果蝇的白眼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果蝇的体细胞内有_________个染色体组,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4)若该果蝇的基因组成如图所示,则可产生________种配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多肽链中,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下图是该病的病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DNA上的碱基对发生改变,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
(2)图中②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_________原则,合成mRNA的过程,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
(3)图中③的过程称为_______,完成该过程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
(4)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为GAA或GAG,组氨酸的密码子为CAU或CAC,天冬氨酸的密码子为GAU或GAC,缬氨酸的密码子为GUA、GUU、GUC或GUG。图中氨基酸甲是______;氨基酸乙是__________。
(5)人的血红蛋白是由4条多肽链574个氨基酸构成,在完成③过程时,至少脱去_____个水分子。
(6) 该病由隐性基因a控制。假定某地区人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7%,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则患者占________, 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
科研人员对猕猴(2n=42)的酒精代谢过程进行研究,发现乙醇进入机体内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缺乏酶 1,喝酒脸色基本不变但易醉的猕猴,称为“白脸猕猴”; 缺乏酶 2,喝酒后乙醛积累刺激血管引起脸红的猕猴,称为“红脸猕猴”;两种酶都有的猕猴,称为“不醉猕猴”。请回答问题:
(1)乙醇进入猕猴机体内的代谢途径,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___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__________ 。猕猴的乙醇代谢与性别关系不大,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基因 b 由基因 B 突变而来,基因 B ____(可以/不可以)突变成其他多种形式的等位基因,这是因为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
(3)“红脸猕猴”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白脸猕猴”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完善如下实验设计和预期,以确定某只“白脸猕猴”雄猴的基因型。
实验步骤:①该“白脸猕猴”与多只纯合________________杂交,产生多只后代。
②观察、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
Ⅰ若子代全为“红脸猕猴”,则该“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Ⅱ若子代“红脸猕猴”∶“不醉猕猴”=1∶1,则该“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Ⅲ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科研人员发现,恶性肿瘤细胞裂解释放大量K+,易导致免疫细胞在清除肿瘤细胞后死亡。但也有少数免疫细胞可实现自我更新,恢复正常功能。科研人员为研究这类“绝地逢生”的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问题:
(1)恶性肿瘤细胞具有__________的能力,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
(2)肿瘤细胞通过__________的跨膜运输方式,维持其内部较高的K+浓度。
(3)科研人员对大小相似的肿瘤组织块进行了不同处理,结果如图。
据图分析,与a组相比,b、c组的处理均能对肿瘤组织起到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而且,c组作用效果优于b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本研究为肿瘤防治提供的新思路是_____________。
豇豆是我国夏秋两季主要的豆类蔬菜之一,各地广泛栽培。研究人员为了研究其花色遗传机制,用纯种的紫色花冠植株和白色花冠植株进行杂交,F1均为紫色花冠,自交后代F2中花色统计结果如下。请回答问题:
F2表现型 | 紫色花冠 | 白色花冠 | 浅紫色花冠 |
植株数目 | 270 | 68 | 23 |
(1)亲代豇豆的花冠紫色、花冠白色互为____________,F2中出现不同花冠颜色植株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2)根据表中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可推测豇豆花冠颜色受____________(一对、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__定律。
(3)若用浅紫色花冠豇豆与F1紫色花冠豇豆杂交,获得的后代中紫色花冠:白色花冠:浅紫色花冠植株数量比接近 ____________,则上述推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