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下图是人体部分稳态的调节示意图(A、B、C表示激素),据图回答: (1)下丘脑内...

下图是人体部分稳态的调节示意图(ABC表示激素),据图回答:

1)下丘脑内存在着中间神经元。若使用某种药物使分解某种神经递质的酶失活,则会使突触后膜___。若另一药物能阻断突触处神经冲动的传递,已知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_______

2)血糖浓度降低,会刺激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胰岛,引起_______细胞分泌激素C增多,激素C的主要靶器官是______,作用机理是_______

3)寒冷时激素B的分泌会_________,调节细胞代谢速率以适应寒冷环境,激素B分泌过多也会影响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炎热时,出汗后会导致此人血浆渗透压______,引起_______的释放,促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尿量。

4)甲亢患者情绪易激动,自身免疫功能易紊乱,这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调节。

 

持续兴奋或抑制 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胰岛A 肝脏 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浓度 增多 反馈调节 升高 抗利尿激素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据图分析,图示是人体部分稳态的调节示意图,A为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以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C为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1)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若使用某种药物使分解某种神经递质的酶失活,则会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据题分析可知,另一种药物对突触前膜的功能和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降解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2)血糖浓度降低时,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胰岛A细胞,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C(胰高血糖素)增多;激素C(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器官是肝脏,作用机理为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浓度。 (3)寒冷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B分泌增多,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引起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减少,该过程为反馈调节;炎热时,出汗后人体散失的水分较多,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可以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4)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光照等其他条件适宜情况下,AB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

2)在CO2浓度为0时,A植物叶肉细胞内能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ATP中高能磷酸键全部断裂后得到的产物有________

3)给两种植物浇灌H218O,一段时间后,叶肉细胞中将出现(CH218O),18O最可能转移途径是:___

4)若将上述两种植物幼苗置于同一密闭玻璃罩中,在光照等其他条件适宜情况下,一段时间内,生长首先受影响的植物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图表示某片草原中蒙古兔种群的周期性消长曲线:蒙古兔过多时,大量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种群数量因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蒙古兔的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蒙古兔种群数量和食物之间的动态变化体现了反馈调节

B.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19911993年间,M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N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差最大

D.捕杀蒙古兔,将其数量降低一半是控制其数量最有效的办法

 

查看答案

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湖泊污染。投放活性淤泥(多种微生物聚合而成的泥塑状团块)且持续通入空气有助于净化有机污染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投放活性淤泥可降低湖泊的抵抗力稳定性

B.活性淤泥的净化作用主要依赖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C.活性淤泥中的微生物能促进湖泊的物质循环

D.湖泊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不会流入活性淤泥中的微生物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的叙述,错误的是(   

A.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多,能量传递效率越高

B.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在波动中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主要取决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D.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查看答案

某同学在探究“不同浓度24D对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中得到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检测指标

24D浓度/ppm

0

20

50

100

平均根长/cm

0.3

0.9

1.2

0.4

最长根长/cm

1.0

2.1

6.0

1.2

平均生根数/

2.7

5.3

7.1

6.2

 

 

A.若要判断24D对插条生根的作用是否具有两重性,需再设置浓度更大的几个实验组

B.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50ppm

C.不同浓度的24D产生的生根效果可能相同

D.若空白对照组的实验数据缺失,则无法得出所要探究的实验结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