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豌豆人工异花传粉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
①套上纸袋 ②将花粉涂抹在除去雄蕊的雌蕊柱头上
③采集另一植株的成熟花粉 ④除去未成熟花的雄蕊
A.④①③②① B.①③②④① C.①②③④① D.①④③②①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狗的短毛和卷毛 B.人的身高和体重
C.牛的棕毛和黑毛 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有微信朋友圈发布消息:手机屏幕上的细菌比马桶按钮上还多。甲、乙两位同学对此进行了如下实验研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中接种细菌的方法是___________。这一方法常用来统计___________。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平板进行计数。
(2)图中用于培养细菌的培养基能够为细菌提供的基本营养物质是___________。为确定马桶按钮上大肠杆菌数目,需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用于鉴别。
(3)甲、乙两位同学实验操作均正确且完全一致,但实验结果却刚好相反,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方法实验得到的统计结果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___________。为了保证健康,我们使用手机一段时间后应对手机进行__________处理。
“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影响种群存活的因素,其研究结果之一是得出“最小存活种群”(即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规模),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下面是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存活能力的相关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__特征。
(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分析回答。
初始种群规模/只 | 10 | 20 | 25 | 28 | 30 | 40 | 50 | 70 |
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 | 0.412 | 0.132 | 0.076 | 0.065 | 0.041 | 0.010 | 0.002 | 0 |
初始种群规模与种群灭绝概率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________只之间。
(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下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请据图
由图可知,限制压与种群灭绝概率、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则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___________只。
(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你提出2个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
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的能量流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的②和⑤过程中,碳循环的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填标号)。
(2)若图1中丙→乙表示一条含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要让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体重增加1kg,那么至少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__。
(3)大气中二氧化碳除图1所示来源外,还有__________途径。
(4)图2中表示鼠同化量的字母是__________;若C表示鼠自身呼吸消耗量,则D中能量的去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B的能量可以被图1中的生物__________利用。
(5)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种现象体现出,信息能够调节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a和b。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和b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蛙左后肢趾细胞感受硫酸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_______状态的过程,称为兴奋,兴奋在传入神经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形式传导。
(2)图中神经中枢含_______个突触。在反射过程中信号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有波动,电位计b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图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简要描述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
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