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数学试题 >

已知集合对于,,定义A与B的差为 A与B之间的距离为 (Ⅰ)证明:,且; (Ⅱ)...

 

已知集合6ec8aac122bd4f6e对于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定义A与B的差为

6ec8aac122bd4f6e

A与B之间的距离为6ec8aac122bd4f6e

(Ⅰ)证明:6ec8aac122bd4f6e,且6ec8aac122bd4f6e;

(Ⅱ)证明:6ec8aac122bd4f6e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Ⅲ) 设P6ec8aac122bd4f6e,P中有m(m≥2)个元素,记P中所有两元素间距离的平均值为6ec8aac122bd4f6e.

  证明: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

 

【分析】:这道题目的难点主要出现在读题上,这里简要分析一下。     题目所给的条件其实包含两个定义,第一个是关于的,其实中的元素就是一个n维的坐标,其中每个坐标值都是0或者1, 也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一个n位数字的数组,每个数字都只能是0和1, 第二个定义叫距离,距离定义在两者之间,如果直观理解就是看两个数组有多少位不同,因为只有0和1才能产生一个单位的距离,因此这个大题最核心的就是处理数组上的每一位数,然后将处理的结果综合起来,就能看到整体的性质了。     第一问,因为每个数位上都是0或者1,取差的绝对值仍然是0或者1,符合的要求。然后是减去C的数位,不管减去的是0还是1, 每一个a和每一个b都是同时减去的,因此不影响他们原先的差。     第二问,先比较A和B有几个不同(因为距离就是不同的有几个),然后比较A和C有几个不同,这两者重复的(就是某一位上A和B不同,A和C不同,那么这一位上B和C就相同)去掉两次(因为在前两次比较中各计算了一次),剩下的就是B和C的不同数目,很容易得到这样的关系式:,从而三者不可能同为奇数。     第三问,首先理解P中会出现个距离,所以平均距离就是距离总和再除以,而距离的总和仍然可以分解到每个数位上,第一位一共产生了多少个不同,第二位一共产生了多少个不同,如此下去,直到第n位。然后思考,第一位一共m个数,只有0和1会产生一个单位距离,因此只要分开0和1的数目即可,等算出来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此外,这个问题需要注意一下数学语言的书写规范。 【解析】 (1)设         因,故,         即         又         当时,有;         当时,有         故     (2)设         记         记,由第一问可知:         即中1的个数为k,中1的个数为l,         设t是使成立的i的个数,则有,         由此可知,不可能全为奇数,即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3)显然P中会产生个距离,也就是说,其中表示P中每两个元素距离的总和。     分别考察第i个位置,不妨设P中第i个位置一共出现了个1, 那么自然有个0,因此在这个位置上所产生的距离总和为,     那么n个位置的总和     即 下面就一些具体问题来阐述一下解题思路,希望可以指点今后高三学生的一些复习方向。     选择题,第5题,考察知识点:极坐标系,在这个问题的设置上,命题人很巧妙地加入了一个乘积为0的现象,这违背了不少考生在之前的模拟考试中对于极坐标题的认识,认为就是简简单单的坐标转化,这一设置虽未增加多少难度,但构思仍然值得称赞。     选择题,第6题,考察知识点:常用逻辑,向量。借助函数的背景,把几个小知识点灵活地放在一起,若略有粗心便可能失分。     选择题,第7题,考察知识点:线性规划,指数函数。同样是求参数范围,这道题却能突破常规,最大值是3容易想,所有的a大于1却需要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选择题,第8题,考察知识点:立体几何。四个运动的点会让考生感觉不太舒服,而几何的美妙之处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如何从运动中寻找不变,这也是一向北京市命题风格,09年的选择题最后一题也体现了这个风格。     填空题,第14题,一个正方形的滚动虽然是新背景,但也不是第一次在考试中见到,但是这样的滚动方式还是会让不少学生感觉陌生,如何迅速地考察运动状态的每一次变化,就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解答题整体难度梯度较好,第15题直接考察三角函数虽然有些出人意外,但题目本身中规中矩,跟平时三角函数的练习并没有太大区别,立体几何,概率,导数三道大题也依然维持常态,与我们平时在课堂上讲解的东西保持一致。值得说的是最后两道大题。     19题为解析几何大题,第二问很多考生反映说计算量很大,的确,如果按照一般的计算交点然后计算距离的方式去求三角形面积,计算量的确不小,但是这样做的同学大多数都是拿到题目,未详细思考直接动笔运算,事实上,如果认真考察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便可以发现这道题目并不需要过于复杂的运算,我后面给出的解法口算即可完成。     最后一题的立意继承了07年的压轴题立意,在离散情况下处理集合的新背景规则,带有一些组合技巧。考生的瓶颈在于读题上,大多数同学读到复杂的符号和定义的时候便头晕眼花,这说明了许多考生对于数学语言的理解层面尚浅,不能将抽象的符号语言转化为直观的认识,北京近年来的压轴题风格多为此类,下一届的高三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B与点A(-1,1)关于原点O对称,P是动点,且直线AP与BP的斜率之积等于6ec8aac122bd4f6e.

(Ⅰ)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Ⅱ)设直线AP和BP分别与直线x=3交于点M,N,问:是否存在点P使得△PAB与△PMN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已知函数6ec8aac122bd4f6e

(Ⅰ)当6ec8aac122bd4f6e=2时,求曲线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在点(1,6ec8aac122bd4f6e)处的切线方程;

(Ⅱ)求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的单调区间。

 

查看答案

 

某同学参加3门课程的考试。假设该同学第一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的概率为6ec8aac122bd4f6e,第二、第三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的概率分别为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且不同课程是否取得优秀成绩相互独立。记ξ为该生取得优秀成绩的课程数,其分布列为

ξ

0

1

2

3

P

6ec8aac122bd4f6e

6ec8aac122bd4f6e

b

6ec8aac122bd4f6e

(Ⅰ)求该生至少有1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的概率;

(Ⅱ)求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的值;

(Ⅲ)求数学期望6ec8aac122bd4f6eξ。

 

查看答案

 

6ec8aac122bd4f6e     如图,正方形ABCD和四边形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CE⊥AC,EF∥AC,AB=6ec8aac122bd4f6eCE=EF=1.

(Ⅰ)求证:AF∥平面BDE

(Ⅱ)求证:CF⊥平面BDE;

(Ⅲ)求二面角A-BE-D的大小。

 

 

查看答案

 

     已知函数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

(Ⅰ)求6ec8aac122bd4f6e的值;

(Ⅱ)求6ec8aac122bd4f6e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