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法一:
在含有直线与平面垂直垂直的条件的棱柱、棱锥、棱台中,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定参量求解.比如此题中,我们可以以A为坐标原点,分别以AB、AD、AA1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这种解法的好处就是:①解题过程中较少用到空间几何中判定线线、面面、线面相对位置的有关定理,因为这些可以用向量方法来解决.②即使立体感稍差一些的学生也可以顺利解出,因为只需画个草图以建立坐标系和观察有关点的位置即可.
(I)∵,∴.即异面直线AE、BF所成的角为.
(II)易知平面AA1B的一个法向量.设是平面BDF的一个法向量,即平面BDF与平面AA1B所成二面角(锐角)大小为向量.
(III)点A到平面BDF的距离,即在平面BDF的法向量上的投影的绝对值,所以距离
解法二:
(I)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也可以做适当的平移,把异面直线转化为相交直线,然后在相关的三角形中借助正弦或余弦定理解出所求的角.平移时主要是根据中位线和中点条件,或者是特殊的四边形,三角形等.连接B1D1,过F作B1D1的垂线,垂足为K,则FK∥AE.∴∠BFK为异面直线BF与AE所成的角.
(II)二面角的度量关键在于找出它的平面角,构造平面角常用的方法就是三垂线法.由于DA⊥面AA2B,由A作BF的垂线AG,垂足为G,连接DG,由三垂线定理知BG⊥DG.∴∠AGD即为平面BDF与平面AA1B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III)在立体几何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一个常见的题型,同时求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及多面体的体积也常转化为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找(作)出一个过该点的平面与已知平面垂直,然后过该点作其交线的垂线,则得点到平面的垂线段.由(II)知平面AFD是平面BDF与平面AA1B所成二面确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面AFD⊥面BDF.在Rt△ADF,由A作AH⊥DF于H,则AH即为点A到平面BDF的距离.
【解析】
法一: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以AB所在直线为x轴,AD所在直线为y
轴,AA1所在直线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由已知AB=2,AA1=1,可得A(0,0,0),B(2,0,0),F(1,0,1).
又AD⊥平面AA1B1B,从而BD与平面AA1B1B所成的角即为∠DBA=30°,
又,
从而易得.
(I)∵,
∴=.
即异面直线AE、B所成的角为.]
(II)易知平面AA1B的一个法向量.
设是平面BDF的一个法向量,.
由,
取,∴.
即平面BDF与平面AA1B所成二面角(锐角)大小为.
(III)点A到平面BDF的距离,即在平面BDF的法向量上的投影的绝对值,
所以距离
所以点A到平面BDF的距离为.
解法二:(I)连接B1D1,过F作B1D1的垂线,
垂足为K,∵BB1与两底面ABCD,A1B1C1D1都垂直,
∴平面BDD1B1,
又平面BDD1B1,
因此FK∥AE.∴∠BFK为异面直线BF与AE所成的角.
连接BK,由FK⊥面BDD1B1得FK⊥BK,
从而△BKF为Rt△.
在Rt△B1KF和Rt△B1D1A1中,
由
得.
又,∴.
∴异面直线BF与AE所成的角为.
(II)由于DA⊥面AA2B,由A作BF的垂线AG,垂足为G,
连接DG,由三垂线定理知BG⊥DG.
∴∠AGD即为平面BDF与平面AA1B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且∠DAG=90°,在平面AA1B中,延长BF与AA1交于
点S,∵F为A2B1的中点,A1F∥=,
即SA=2A1A=2=AB,∴Rt△BAS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垂足G点为斜边SB的中点F,即F、G重合.
易得.在Rt△BAS中,.
即平面BDF与平面AA1B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大小为.
(III)由(II)知平面AFD是平面BDF与平面AA1B所
成二面确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面AFD⊥面BDF.
在Rt△ADF,由A作AH⊥DF于H,则AH即为点
A到平面BDF的距离.
由AH.DF=AD.AF,
得.
所以点A到平面BDF的距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