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模块3—3)(18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越大,则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
B.当分子间距离变大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
C.外界对气体做正功,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D.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来看,决定物体温度的因素是分子势能
(2)关于热现象和热学规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只要知道气体的摩尔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常数,就可以算出气体分子的体积
B.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越小,布朗运动就越明显
C.第一类永动机它违反能量守恒定律故不可能制成
D.容器内气体的压强是由容器中气体的重力作用引起的
(3)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密度ρ随热力学温度T变化的图线,由图线可判断A→B过程中气体的压强 ▲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B到C过程气体压强 ▲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B→C过程中 ▲ (填“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气体不做功”或“外界对气体做功”)。
(4)我国陆地面积S = 9.6×1012 m2,若地面大气压 P0 = 1.0×105Pa,地面附近重力加速度g = 10m/s2,空气平均犘尔质量为M0 = 3.0×10-2kg.mol-1,附伏伽德罗常数NA = 6.0×1023 mol-1。
①我国陆地上空空气总质量大约为多少?
②我国陆地上空空气总分子数大约为多少?
(10分)某同学利用下图甲的实验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
(1)该同学开始实验时情形如图甲所示,接通电源释放纸带。请指出该同学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两处明显错误或不当的地方:① ▲ ;② ▲ 。
(2)该同学经修改错误并正确操作后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纸带,取连续六个点A、B、C、D、E、F为计数点,测得A点到B、C、D、E、F的距离分别为h1,h2,h3,h4,h5。若打点的频率为f,则打E点时重物的速度表达式VE = ▲ m/s;若分别计算出各计数点的速度值,并画出速度的二次方(V2)与对应重物下落的距离(h)的关系如图丙所示,则重力加速度g= ▲ m/s2。
(3)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g = 9.8m/s2,你认为该同学测量值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是
▲ 。
(8分)(1)有一个同学用如下方法测定动摩擦因数:用同种材料做成的AB、BD平面(如图所示),AB面为一斜面,高h,长L1,BD是一足够长的水平面,两面在B点接触良好且为弧形,现让质量为m的小物块由静止开始滑下,到达B点后顺利进入水平面,最后滑到C点而停止,并测出=L2,小滑块与两个平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又以上数据可以求出物块与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2)“研究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示.
①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 ▲ _.
②(单选题)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子弹以速度V0射入木块,子弹可能穿出(如C、D),也可能不穿出(如A、B),如图所示。下列哪几组能反映(刚相对静止或刚穿出时)可能发生的情况
甲、乙两物体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6s末在途中相遇,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可以确定:
A.t = 0时甲在乙的前方27m处
B.t = 0时乙在甲的前方27m处
C.6s之后两物体不会再相遇
D.6s之后两物体还会再相遇
如图所示,平直路面上有A、B两块挡板,相距6m,一物块以8m/s的初速度从紧靠A板处出发,在A、B两板间作往复匀减速运动。物块每次与A、B板碰撞均以原速被反弹回去,现要求物块最终停在距B板2m处,已知物块和A挡板只碰撞了一次,则物块的加速度大小可能为:
A.1.2m/s2 B.1.6m/s2
C.2m/s2 D.2.4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