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其位移-时间图线如图2-4-15所示,已知沿运动方向上...

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其位移-时间图线如图2-4-15所示,已知沿运动方向上的作用力为F,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f,由图线可知 (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图2-4-15

A.F>f

B.Ff

C.F<f

D.不能确定Ff的关系

【解析】:选B.由位移-时间图线可以看出,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均匀减小,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水平方向二力平衡可得:拉力F必与f等大反向,即Ff,所以B项正确.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所示,C是水平地面,AB是两个长方形的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的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B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有可能(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图2-4-14

A.μ1=0,μ2=0                      B.μ1=0,μ2≠0

C.μ1≠0,μ2=0                      D.μ1≠0,μ2≠0

【解析】:选BD.因为AB一起向右做匀速运动,所以BC间一定存在滑动摩擦力,故μ2≠0.根据A物块运动状态,判断A不受水平外力(设AB接触面光滑,AB间无相对运动趋势,A不受摩擦力作用),则μ1等于零或不等于零均可.

 

查看答案

在探究摩擦力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一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小木块,小木块的运动状态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表所示(每次实验时,木块与桌面的接触面相同),则由表分析可知(  )

 

实验次数

小木块的运动状态

弹簧测力计读数(N)

1

静止

0.3

2

静止

0.5

3

直线加速

0.6

4

匀速直线

0.4

5

直线减速

0.2

A.木块受到的最大摩擦力为0.6 N

B.木块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可能为0.5 N

C.在这五次实验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有三次是相同的

D.在这五次实验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各不相同

【解析】:选BC.由表中所给的运动状态可知,在这五次实验中,有三次小木块受滑动摩擦力,它们的大小是相同的,C对,D错;物块静止时,实验中的最大力为0.5 N,则最大静摩擦力应大于等于0.5 N,A错,B对.

 

查看答案

如图在两块相同的竖直木板之间,有质量均为m的4块相同的砖,用两个大小都为F的水平力压木板,使四块砖都悬在空中静止不动,则第二块砖对第三块砖的摩擦力大小为(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图2-4-13

A.0                        B.mg

C.2mg                                D.mg/2

【解析】:选A.将四块砖作为一个整体,由于均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结合对称性得f1f4=2mg,方向竖直向上.再用隔离法将3和4作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可见3和4所受重力的合力与f4已经平衡,所以竖直方向不再受其他外力,即2和3之间没有摩擦力,选项A正确.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长方体木块A,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在木板运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图2-4-12

A.木块A受到的是静摩擦力

B.木块A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C.拉动速度变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D.木块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解析】:选D.木板向左运动,木块A相对于木板向右运动,因此受向左的滑动摩擦力,A错误,D正确;木块A相对地面是静止的,B错误;拉动木板的速度增大时,木块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μmg不变,因此弹簧测力计示数也不变,C错误.

 

查看答案

一根质量为m,长为L的均匀长方木条放在水平桌面上,木条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水平力F推木条,当木条经图2-4-11所示位置时,桌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图2-4-11

A.μmg                         B.μmg

C.μmg                               D.上述选项均不对

【解析】:选A.压力仍为Nmg,∴fμmg.故A对.本题易错选B.误认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