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近日有媒体对国内20款主流A级汽车进行了全方位的加速与制动测评,测评时选择的路面...

近日有媒体对国内20款主流A级汽车进行了全方位的加速与制动测评,测评时选择的路面为水泥路面,天气晴好无风,某款被测车辆以108km/h速度开始制动,测得其制动过程中的刹车距离为50m,假设制动过程为匀减速直线运动,试求:

1.该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

2.若改变测评路面,初速度仍为108km/h,制动加速度大小变为6m/s2,则汽车在制动后6s内的位移为多大?

 

1.9 2.75m 【解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冬奥会期间,某探究小组为了测量运动员的滑雪板在水平雪面上正常滑行时,板面与雪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利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得到了一张运动员的组合照片,如图,已知滑雪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是160cm,相机的连拍周期是1.0s,g取10m/s2,则

1.运动员滑行的加速度大小是           ;

2.所求的动摩擦因数是              ;

3.引起该实验误差的原因有          (填以下序号)

A.运动员的体重

B.雪面的平整程度

C.拍摄动景照片时的虚边效应

D.确定距离时的读数误差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利用图示装置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需要测量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到某点时的瞬时速度v和下落高度h,某班同学利用实验得到的纸带,设计了以下四种测量方案。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高度h,并测出下落时间t,通过6ec8aac122bd4f6e计算出瞬时速度6ec8aac122bd4f6e

B.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6ec8aac122bd4f6e,并通过6ec8aac122bd4f6e计算出瞬时速度。

C.根据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点前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测算出瞬时速度,并通过6ec8aac122bd4f6e计算出高度6ec8aac122bd4f6e

D.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6ec8aac122bd4f6e,根据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点前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测算出瞬时速度6ec8aac122bd4f6e

1.以上方案中只有一种最合理,最合理的是          。(填入上述相应的字母)

2.要使该实验误差尽量小,下述注意点正确的是      (填入下述相应的字母)

a.使重锤的质量越大越好,但悬挂时不能拉断纸带

b.选用电火花计时器比电磁打点计时器更好,可减小阻力影响

c.测长度时保持纸带悬挂状态,刻度尺的读数更准确

d.纸带上留下的点越大越好

e.纸带长一点更好

 

查看答案

海底有丰富的地下资源,深海探测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2011年7月6日,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以最大下潜5057m的深度创世界载人深潜记录。如果将“蛟龙号”某次的试潜运动分成三个阶段,选向下为正方向,g取10m/s2,除浮力和重力外,不计任何阻力,其v-t图象如图甲所示。则有                                (    )

A.Oa段重力大于浮力,合力做正功

B.ab段重力等于浮力,重力做的功等于克服浮力做的功

C.bc段重力小于浮力,动能转化为势能

D.三个阶段对应的浮力大小可以按如图乙所示的图象规律变化

说明: 6ec8aac122bd4f6e说明: 6ec8aac122bd4f6e

第Ⅱ卷(共60分)

 

查看答案

雨滴从很高的云层中由静止开始下落,假设空气阻力f与雨滴的速度v大小成正比,雨滴的质量m不变,落地之前已变为匀速运动,则在下落过程中  (    )

A.雨滴先做匀加速运动,最后匀速

B.雨滴所受的阻力越来越大,当阻力大于重力(6ec8aac122bd4f6e)时开始减速运动

C.雨滴运动的加速度6ec8aac122bd4f6e逐渐减小,最后加速度大小等于重力加速度6ec8aac122bd4f6e

D.雨滴开始下落的加速度最大,最后落地时速度最大

 

查看答案

如图,有一对带有等量异种电荷+Q和-Q的小球在两者连线中垂面上有a、O、b三点,O为两球连线的中点,b点离O点比a远些,则下列不正确的是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a、O、b三点电势等高,电场强度方向相同

B.O点场强大于a、b两点的场强

C.一个电子从a点经O移到b点,电场力做负功

D.将这两个带电小球从静止同时自由释放后,两球的动能将增加,电势能将减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