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一传送带装置如图所示,其中AB段是水平的,长度LAB=4 m,BC段是倾斜的,长...

一传送带装置如图所示,其中AB段是水平的,长度LAB=4 m,BC段是倾斜的,长度lBC=5 m,倾角为θ=37°,ABBCB点通过一段极短的圆弧连接(图中未画出圆弧),传送带以v=4 m/s的恒定速率顺时针运转.已知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现将一个工件(可看做质点)无初速度地放在A点,求: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工件第一次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

2.工件沿传送带上升的最大高度?

3.工件运动了23 s时所在的位置?

 

1.1.4 s 2.2.4 m 3.2.4 m 【解析】(1)工件刚放在水平传送带上的加速度为a1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1    (1分)解得a1=μg=5 m/s2(1分) 经t1时间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则t1==0.8 s(1分) 前进的位移为x1=a1t=1.6 m(1分) 此后工件将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至B点,用时t2==0.6 s(1分) 所以工件第一次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t=t1+t2=1.4 s(1分) (2)设工件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由动能定理得 (μmgcos θ-mgsin θ)·=0-mv2(3分)解得h=2.4 m(2分) (3)工件沿传送带向上运动的时间为t3==2 s(1分) 此后由于工件在传送带的倾斜段运动时的加速度相同,在传送带的水平段运动时的加速度也相同,故工件将在传送带上做往复运动,其周期为T T=2t1+2t3=5.6 s(1分) 工件从开始运动到第一次返回传送带的水平部分,且速度变为零所需时间 t0=2t1+t2+2t3=6.2 s(1分)而23 s=t0+3T(1分) 这说明经23 s工件恰好运动到传送带的水平部分,且速度为零. 故工件在A点右侧,到A点的距离x=LAB-x1=2.4 m(1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质量m=2.0×10-4kg、电荷量q=1.0×10-6C的带正电微粒悬停在空间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大小为E1.在t=0时刻,电场强度突然增加到E2=4.0×103N/C,场强方向保持不变.到t=0.20s时刻再把电场方向改为水平向右,场强大小保持不变.取g=10m/s2.求:

 

1.原来电场强度E1的大小?

2.t=0.20s时刻带电微粒的速度大小?

3.带电微粒运动速度水平向右时刻的动能?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质量M=8 kg的小车放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在小车左端加一水平推力F=8 N,当小车向右运动的速度达到1.5 m/s时,在小车前端轻轻地放上一个大小不计,质量为m=2 kg的小物块,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说明: 6ec8aac122bd4f6e=0.2,小车足够长(取g=l0 m/s2)。求: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小物块放后,小物块及小车的加速度大小各为多大?

2.经多长时间两者达到相同的速度?

3.从小物块放上小车开始,经过t=1.5 s小物块通过的位移大小为多少?

 

查看答案

在水平导轨AB的两端各有一竖直的挡板ABABL=4 m,物体从A处开始以6m/s的速度沿轨道向B运动,已知物体在碰到AB以后,均以与碰前等大的速度反弹回来,并且物体在导轨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为了使物体能够停在AB的中点,则这个加速度的大小应为多少?

 

查看答案

某同学在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串联了一只2.5Ω的保护电阻R0

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连好电路后,当该同学闭合电键,发现电流表示数为0,电压表示数不为0。检查各接线柱均未接错,接触良好且未发生短路;他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档检查电路,把两表笔分别接abbcde时,示数均为0,把两表笔接cd时,示数与电压表示数相同,由此可推断故障是          。

2.按电路原理图及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档检查电路且把两表笔分别接c、d时的实物电路图以画线代导线连接起来。

3.排除故障后,该同学顺利完成实验,测定下列数据,根据数据在下面坐标图中画出UI图,由图知:电池的电动势为        ,内阻为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读出下图给出的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的示数, 螺旋测微器的示数为________mm,游标卡尺的示数______________cm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