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如图所示,在紫铜管内滴入乙醚,盖紧管塞.用手拉住绳子两端迅速往复拉动,管塞会被冲...

如图所示,在紫铜管内滴入乙醚,盖紧管塞.用手拉住绳子两端迅速往复拉动,管塞会被冲开.管塞被冲开前( )
manfen5.com 满分网
A.外界对管内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
B.管内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C.管内气体内能不变,压强变大
D.管内气体内能增加,压强变大
本题抓住做功与内能的改变,克服摩擦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热传递与内能的改变. 【解析】 克服绳与金属管间的摩擦做功,使管壁内能增加,温度升高.通过热传递,乙醚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直至沸腾;管塞会被冲开.管塞被冲开前管内气体内能增加,压强变大,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关于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是分子运动
B.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是永不停息的
C.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与温度无关
D.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发生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轻弹簧,左端固定在A点,自然状态时其右端位于B点.水平桌面右侧有一竖直放置的光滑轨道MNP,其形状为半径R=0.8m的圆环剪去了左上角135°的圆弧,MN为其竖直直径.用质量m1=0.4kg的物块将弹簧缓慢压缩到C点,释放后弹簧恢复原长时物块恰停止在B点.用同种材料、质量为m2=0.2kg的物块将弹簧缓慢压缩到C点释放,物块过B点时速度为6m/s,物块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μ=0.4,B、D间水平距离SBD=2.5m,物块飞离桌面后由P点沿切线落入圆轨道.g=10m/s2,求:
(1)物块离开桌面D时的速度大小
(2)P点到桌面的竖直距离h
(3)判断m2能否沿圆轨道到达M点(要求计算过程).
(4)释放后m2运动过程中克服桌面摩擦力做的功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如图甲所示,质量m=2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做直线运动.过a点时给物体作用一个水平向左的恒力F并开始计时,选水平向右为速度的正方向,通过速度传感器测出物体的瞬时速度,所得v-t图象如图乙所示.取重力加速度为g=10m/s2.求:
(1)物体在0-4s内和4-10s内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力F的大小和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10s末物体离a点的距离
(4)10s后撤去拉力F,求物体再过15s离a点的距离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1)“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线的结点,OB和OC为细线.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力的图示.
manfen5.com 满分网
(a)做好实验准备后,先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某一位置O,此时需要记录的是O点位置,____________
(b)某同学已作出F1、F2和实验测量值F′的图示,请在图乙中作出F1、F2合力理论值F的图示.
(c)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
(d)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2)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
①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有______
A.需用天平测出重锤的质量
B.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必须先确定重力势能的参考平面
C.打点计时器用四节干电池串联而成的电池组作为电源
D.打点计时器安装时要使两限孔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并安装稳定,以减少纸带下落过程中的阻力
②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时,实验中计算某一点的速度,甲同学用v=gt来计算,乙同学用vmanfen5.com 满分网来计算.其中______同学的计算方法更符合实验要求.
③本实验中引起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④丙同学按照正确的操作,纸带如图.其中O是起始点,A、B、C是打点计时器连续打下的3个点.该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O到A、B、C各点的距离,并记录在图中(单位:cm).
这三个数据中不符合读数要求的是______,应记作______cm.重锤下落过程中的实际加速度a=______ m/s2.(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如图是利用太阳能驱动小车的装置,若小车在平直的水泥路上从静止开始加速行驶,经过时间t 前进距离s,速度达到最大值vm,在这一过程中电动机的功率恒为P,小车所受阻力恒为F,那么这段时间内( )
manfen5.com 满分网
A.小车做匀加速运动
B.电动机所做的功为 Pt
C.电动机所做的功为manfen5.com 满分网
D.电动机所做的功为FS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