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图甲所示,有一铜棒,两端间的电阻R很小,数量级为10
-1Ω,现欲用伏安法测定其电阻,为了便于导线的连接,用金属做了两个“箍”套在铜棒的两端,图乙中的A、B表示两个导电箍,电表都是理想电表.
(1)导电箍与铜棒之间存在的接触电阻,接触电阻 的数量级也为10
-1Ω,与金属棒的电阻在同一数量级上,所以接触电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请用r表示导电箍与铜棒间的接触电阻,R表示铜棒自身电阻.根据图乙的实物连线图,在虚线框中画出这个实物连线图的电路.
(2)用图乙所示的电路,得到的铜棒电阻的测量值与其真实值相比,测量值明显偏大还是偏小?______
(3)如果再做两个同样的导电箍C、D套在铜棒上,合理使用这四个导电箍A、B、C、D,另外再使用一把刻度尺,可以减少接触电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就能够较准确地用伏安法测量出铜棒的电阻.仍用r表示导电箍与铜棒间的接触电阻,R表示铜棒自身电阻.将实物连接图连好(图中未画出),在虚线框中画出这个实物连线图的电路图.
(4)将下面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Ⅰ.接好电路,调整滑动变阻器,使得电压表、电流表有合适的读数U、I;
Ⅱ.用刻度尺测量______;
Ⅲ.铜棒的电阻测量值的表达式R
测=______;
Ⅳ.测量多组数据,计算平均值.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在“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采用图1所示装置的实验方案,他想用沙和沙桶的总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为了减小这种做法带来的实验误差,他使长木板左端抬起一个合适的角度,平衡摩擦力.你认为在实验中还应该使______
如图2所示是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其中A、B、C、D、E、F是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问隔为T,距离如图.则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表达式为(用题中所给物理量表示)______;要验证合外力的功与动能变化间的关系,除了要测量沙和沙桶的总重力、测量小车的位移、速度外,还要测出的物理量有______.
(2)用上面的装置也可以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以下是某一实验小组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淆你根据表格中数据.在如图中取合适的坐标系作图象,寻找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他们实验时沙和沙桶的质量始终没有变化.
次数 | 小车质量M/g | 加速度 | |
1 | 200 | 1.91 | 5.00 |
2 | 250 | 1.71 | 4.00 |
3 | 300 | 1.50 | 3.33 |
4 | 350 | 1.32 | 2.86 |
5 | 400 | 1.12 | 2.50 |
6 | 450 | 1.00 | 2.22 |
7 | 500 | 0.90 | 2.00 |
根据图象判断,实验产生误差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AB是圆O的一条直径,OC为圆的半径,∠AOC=90°,圆O所在平面有一匀强电场.相同的带正电的粒子以相同的初动能E
ko在该平面内沿不同方向从A点出发,能够经过圆周上其他一些点,其中经过B点的粒子的动能为1.5E
ko,经过C点的粒子的动能为2E
ko.不计粒子所受重力及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经过C点的粒子的动能一定比经过圆周上其他点的粒子的动能大
B.C点的电势一定比B点高
C.如负电荷从B运动到C电势能一定增加
D.改变粒子在A点的速度方向,总能使圆周上任何位置都有粒子达到
查看答案
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导线框在倾角为θ的光滑固定斜面上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随后进入虚线下方方向垂直于斜面的匀强磁场中.如图所示,磁场的上边界线水平,线框的下边ab边始终水平,斜面以及下方的磁场往下方延伸到足够远.下列推理、判断正确的是( )
A.线框进入磁场过程b点的电势比a点高
B.线框进入磁场过程一定是减速运动
C.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一定等于线框减少的机械能
D.线框从不同高度下滑时,进入磁场过程中通过线框导线横截面的电量一样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两导体板水平放置,两板间电势差为U,带电粒子以某一初速度v
o沿平行于两板的方向从两板正中间射入,穿过两板后又垂直于磁场方向射入边界线竖直的匀强磁场,则粒子射入磁场和射出磁场的M、N两点间的距离d随着U和v
o的变化情况为(不计重力,不考虑边缘效应)( )
A.d随v
o增大而增大,d与U无关
B.d随v
o增大而增大,d随U增大而增大
C.d随U增大而增大,d与v
o无关
D.d随U增大而增大,d随v
o增大而减小
查看答案
学生实验中使用的双量程电流表内是采用如图所示的环形分流电路.某生在一次电学实验中使用电流表时发现:接a、b两个端点时电流表的指针不发生偏转,接a、c两个端点时电流表的指针会瞬间超过满偏,而接另外一个好的同样的电流表的a、c两个端点时可以正常测量电流.则该电流表的故障一定是( )
A.电阻R
1断路
B.电阻R
1短路
C.电阻R
2断路
D.电阻R
2短路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