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2009年12月24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在蛇夫星座中发现一颗富含水份...

2009年12月24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在蛇夫星座中发现一颗富含水份的行星“GJl214b”.“GJl214b”距离地球约40光年,体积约为地球的2.7倍,质量约是地球的6.5倍,环绕着一颗比太阳小且温度低的红矮星运行,轨道半径为209万公里,公转周期为38小时.已知地球半径为6400km,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9.8m/s2,引力常量G为6.67×10-11N•m2•kg-2.由以上信息可估算出( )
A.红矮星的质量
B.红矮星的密度
C.“GJl214b”行星的质量
D.“GJl214b”行星的密度
(1)据已知先从行星绕红矮星公转入手,通过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和圆周运动学公式可寻求红矮星质量和已知常量的关系可计算相关要素; (2)据地球表面万有引力充当重力可估算出地球的体积和质量,进而通过已知求出该行星的质量和密度. 【解析】 设红矮星的质量为M,体积为S1;地球的质量为m,体积为S,半径为r=6400km,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9.8m/s2;则“GJl214b”行星的质量为6.5m,体积为2.7S,绕红矮星轨道半径为R=209万公里,向心力为F,公转速度为V,公转周期为T=38小时;    (1)据“GJl214b”行星的公转运动和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     可得                               ①    另据公转速度                                      ②    把②代入①可得红矮星的质量        (其中R、T、G均为常量,直接代入数字即可估算出红矮星的质量)    ③    红矮星的密度=            (其中S1为未知量,无法估算出红矮星的密度)                            ④   (2)设地球表面一物体质量为m1,    据万有引力充当重力得      转换得                         ⑤    地球的体积                                                            ⑥    则“GJl214b”行星的质量=  (直接代入即可估算出行星的质量)      ⑦ “GJl214b”行星的体积=(为常量,代入即可估算体积)           ⑧    由③⑦⑧可知选项 ACD正确,由④可知选项 B错误 故选 AC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manfen5.com 满分网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后,A灯与B灯均发光,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滑动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灯变暗
B.B灯变亮
C.电源的输出功率可能减小
D.电源的总功率可能增大
查看答案
一物体从某行星表面竖直向上抛出.从抛出瞬间开始计时,得到物体相对于抛出点的位移x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manfen5.com 满分网
A.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16m
B.8s末物体上升到最高点
C.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4m/s2
D.物体抛出时的初速度大小为8m/s
查看答案
manfen5.com 满分网如图甲所示,Q1、Q2为两个被固定的点电荷,其中Q1带负带,a,b两点在它们连接的延长线上.现有一带负电的粒子以一定的初速度沿直线从a点开始经b点向远处运动(粒子只受电场力作用),粒子经过a,b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a,vb,其速度图象如图乙所示,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Q2一定带正电
B.Q2的电量一定大于Q1的电量
C.b点的电场强度一定为零
D.整个运动过程中,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通电螺线管置于水平放置的两根光滑平行金属导轨MN和PQ之间,ab和cd是放在导轨上的两根金属棒,它们分别放在螺线管的左右两侧.保持开关闭合,最初两金属棒处于静止状态,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向左滑动时,ab和cd棒的运动情况是( )
manfen5.com 满分网
A.ab向左,cd向右
B.ab向右,cd向左
C.ab、cd都向右运动
D.ab、cd都不动
查看答案
投飞镖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如图所示,某同学将一枚飞镖从高于靶心正上方的位置水平投向竖直悬挂的靶盘,结果飞镖打在靶心的正下方.忽略飞镖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为使飞镖命中靶心,他在下次投掷时应该( )
manfen5.com 满分网
A.换用质量稍大些的飞镖
B.适当增大投飞镖的初速度
C.到稍远些的地方投飞镖
D.适当减小投飞镖时的高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