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氦原子被电离一个核外电子,形成类氢结构的氦离子.已知基态的氦离子能量为E
1=-54.4eV,氦离子的能级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具有下列能量的光子或者电子中,不能被基态氦离子吸收而发生跃迁的是______
A.42.8eV (光子) B.43.2eV(电子)
C.41.0eV(电子) D.54.4eV (光子)
(2)对聚变反应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
和
是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核
B.
和
是氢的两种同位素的原子核
C.这个反应过程中有质量亏损
D.这个反应既是核反应,又是化学反应
(3)如图2所示,A为一具有光滑曲面的固定轨道,轨道底端是水平的,质量M=40kg小车B静止于轨道右侧,其板面与轨道底端靠近且在同一水平面上,一个质量m=20kg的物体C以2.0m/s的初速度从轨道顶滑下,冲上小车B后经一段时间与小车相对静止并继续一起运动.若轨道顶端与底端水平面的高度差h为0.8m,物体与小车板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0.40,小车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忽略不计,(取g=10m/s
2)求:
(1)从物体冲上小车到与小车相对静止所用的时间;
(2)物体冲上小车后相对于小车板面滑动的距离.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学科特点之一.以下给出的几组表述中,实际应用与相应的物理理论相符合的是______
①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平整度应用了光双缝干涉原理
②伦琴射线管应用了光电效应原理
③光纤通信应用了光的折射原理
④光谱分析应用了原子光谱理论
⑤立体电影应用了光的偏振理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2)如图1所示,将刻度尺直立在装满某种透明液体的宽口瓶中(液体未漏出),从刻度尺上A、B两点射出的光线AC和BC在C点被折射和反射后都沿直线CD传播,已知刻度尺上相邻两根长刻度线间的距离为1cm,刻度尺右边缘与宽口瓶右内壁间的距离d=2.5cm,由此可知,瓶内液体的折射率n=______(可保留根号).
(3)如图2所示,一横波的波源在坐标原点,x轴为波的传播方向,y轴为振动方向.当波源开始振动1s时,形成了如图所示的波形(波刚传到图中P点).试画出波传到Q点时OQ之间的波形.
查看答案
(Ⅰ) 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中所用的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1000mL溶液中有纯油酸0.6mL,用注射器测得1mL上述溶液为80滴,把1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内,让油膜在水面上尽可能散开,测得油酸薄膜的轮廓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图中正方形方格的边长为1cm,试求:
(1)实验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______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实验中为什么要让油膜尽可能散开?______.
(Ⅱ) 风力发电是一种环保的电能获取方式.设计每台风力发电机的功率为40kW,实验测得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为20%,空气的密度为l29kg/m
3,当地水平风速约为10m/s,问风力发电机的叶片长度约为多少才能满足设计要求?
查看答案
为了测量量程为3V的电压表V
1的内阻(内阻约2000Ω).实验室中可以提供的器材有:电流表A
1,量程为0.6A,内阻约0.1Ω,分度值为0.02A;电压表V
2,量程为5V,内阻约3500Ω;电阻箱R
1,阻值范围为0-999Ω;电阻箱R
2,阻值范围为0-99.9Ω;滑动变阻器月R
3,最大阻值约100Ω,额定电流1.5A;电源E,电动势6V,内阻约0.5Ω;单刀单掷开关S,导线若干.
①请从上述器材中选择必要的器材,设计一个测量电压表V
1的内阻的实验电路,在虚线框内画出原理图(原理图中的元件要用题中相应的英文字母标注),要求测量尽量准确.
②根据你所画的电路原理图在题中所给的实物图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画出连线.
③说明实验所要测量的量;写出计算电压表V
1的内阻
的计算公式为
=______.
查看答案
在用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质量m=1.00㎏的重物自由下落,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如图所示为选取的一条符合实验要求的纸带,O为第一个点,A、B、C为从合适位置开始选取的三个连续点(其他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一次点,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
2.那么:
(1)纸带的
端(选填“左”或“右’)与重物相连;
(2)根据图上所得的数据,应取图中O点和
点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3)从O点到所取点,重物重力势能减少量△E
P=
J,动能增加量△E
K=
J;(结果取3位有效数字)
(4)实验的结论是
.
查看答案
如图7所示是健身用的“跑步机”示意图,质量为m的运动员踩在与水平面成α角的静止皮带上,运动员用力后蹬皮带,皮带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恒定为f,使皮带以速度v匀速运动,则在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对皮带不做功
B.人脚对皮带的摩擦力是皮带运动的动力
C.人对皮带做功的功率为fv
D.人对皮带做功的功率为mgv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