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如图甲所示,足够长的固定光滑细杆与地面成一定倾角,在杆上套有一个光滑小环.现在沿...

如图甲所示,足够长的固定光滑细杆与地面成一定倾角,在杆上套有一个光滑小环.现在沿杆方向给小环施加一个拉力F,使小环由静止开始运动.已知拉力F及小环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10m/s2.求小环的质量.
manfen5.com 满分网
由图象可知,其第1秒内,小环匀加速上行,之后改为匀速直线运动,可求滑环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对环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和拉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分析 【解析】 第一秒内,速度不断变大,由图象可得:a=m/s2, 设杆与地面的夹角为α; 第1s内小环做匀加速运动,对小环:F1-mgsinα=ma 1s后小环做匀速直线运动,对小环:F2=mgsinα 解得:m==1kg 答:小环的质量为1kg.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质量m=1kg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利用运动传感器可以采集到物体运动的相关数据.如图所示的两条直线就是利用采集到的数据,分别做出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拉力和不受拉力作用时的v-t图线,若不计一切阻力,求:
(1)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2)物体受到的竖直拉力的大小.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实验中使用的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为f.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甲安装好实验器材;
②接通电源后,让拖着纸带的小车沿平板斜面向下运动,重复几次;
③选出一条点迹比较清晰地纸带,舍去开始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两个打点间隔取一个计数点,如图乙中0、1、2…6点所示;
④测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距离,分别记作x1、x2、x3…x6
⑤通过测量和计算,判断出小车沿平板斜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利用该同学测量的数据可以得到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
若该同学在实验中用量角器还测出了平板斜面的倾角α,且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g,则在以下物理量中,还能计算出______
A.小车的质量
B.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
C.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
D.小车与平板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为了测定木块A和木板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图甲为其实验装置示意图.该同学在实验中主要操作有:
A.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A的重力为G=6.00N;
B.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板B的重力为G'=9.25N;
C.按图甲的装置安装器材,安装过程中用手按住木块和木板;
D.松开按住木块和木板的手,让其运动,并即刻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该同学的上述操作中有一个步骤是多余的,有一个步骤存在错误.多余的步骤是    ,存在错误的步骤是   
(2)存在错误的步骤应该修改为:   
(3)按正确方法重新操作,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    N.
(4)根据该同学的测量数据,可得到木块A和木块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在探究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①实验 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______ (填字母代号)
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
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
C.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
②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______(填字母代号)
A.两细绳必须等长
B.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C.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为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一种竖直加速度器.他们先将轻弹簧上端用胶带固定在一块表面竖直的纸板上,让其自然下垂,在弹簧末端处的纸板上刻上水平线A;再将质量为100g的垫圈用胶带固定于弹簧的下端,在垫圈静止时的弹簧末端处刻上水平线B;然后再B的下方刻一水平线C,使AB间距等于BC间距.假定当地重力加速度值g=10m/s2.当加速度器在竖直方向运动,垫圈相对纸板静止时( )
manfen5.com 满分网
A.若弹簧末端在A处,则表示此时加速度器的加速度为零
B.若弹簧末端在A处,则表示此时加速度器的加速度大小为g,且方向向下
C.若弹簧末端在C处,则垫圈对弹簧的拉力为2N
D.若弹簧末端在BC之间某处,则此时加速度器一定是在加速上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