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为了达到实验的目的,除了有打点计时器、纸带、...

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为了达到实验的目的,除了有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钩码、细绳、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外,还需要的仪器是         。得到一条纸带如图所示. 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A、B、C、D、E、F、G为计数点, x1 =1.20cm, x 2 =1.60cm, x 3 =1.98cm, x 4 =2.38cm,  x 5 =2.79cm,  x 6 =3.18cm.

满分5 manfen5.com

①计算运动物体在B、E两点的瞬时速度. vB=      m/s, vE=      m/s。

②在上图中作出v-t图象

③试计算运动物体的加速度a=       m/s2

(计算时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交流电源 、刻度尺,(2分) vB= 0.14 m/s(2分), vE= 0.26 m/s(2分) a= 0.40 m/s2(2分)(图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该实验要使打点计时器工作,需要交流电源,测量计数点距离需要刻度尺。由于每个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时间间隔为T=0.1s,则B点的瞬时速度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为:,同理。(2)计算各点瞬时速度,描点连线,得出一条过原点倾斜直线,如上图所示。(3)小车运动的加速度用逐差法进行计算,经过计算整理得到:。 考点:本题考查打点计时器测量加速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应进行的步骤是:

A.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位置0,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线方向,按同样比例作出这个力F满分5 manfen5.com的图示

B.记下两个弹簧秤的读数以及结点的位置

C.作出F1和F2的合力F,比较F和F满分5 manfen5.com

D.通过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橡皮条伸长,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

E.在桌上平放一块方木块,在方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用两根细绳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

F.描下两条细绳的方向,在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力F1和F2的图示。

满分5 manfen5.com

(1)将上述各步骤,按合理操作顺序列出            (用字母代)

(2)在实验中,作出如图所示的图,其中P为橡皮条的固定点,O为橡皮条与线的结点,用F1和F2两个力或用一个力拉橡皮条的结点都要到达O点,这是为了            ,这体现了            的物理思想。

 

查看答案

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和科学假设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等等.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B.根据速度定义式满分5 manfen5.com,当满分5 manfen5.com非常非常小时,满分5 manfen5.com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C.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中,伽利略建立了理想斜面实验,探究的思路是:提出假设→发现问题→间接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D.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由于影响加速度的因素较多,我们常采用类比法来研究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的x—t图象和v—t图象中,给出的四条曲线1、2、3、4,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关于它们的物理意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曲线1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

B.x—t图象中,t1时刻v1>v2

C.v—t图象中0至t3时间内物体3和物体4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D.两图象中,t2、t4时刻分别表示物体2、4开始反向运动

 

查看答案

如右图所示,两木块A、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现以水平拉力F拉B没有拉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A、B间不存在摩擦力作用

B.A、B间有静摩擦力作用

C.B与桌面间不存在静摩擦力作用

D.若撤去外力F后,则A与B、B与桌面间都没有摩擦力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滑动摩擦力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B.地球虽大,且有自转,但有时仍可被看作质点

C.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不一定恒定

D.用绳把一个小球悬挂在天花板下面静止,则球对悬绳的拉力就是小球的重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