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某货场需将质量为m的货物(可视为质点)从高处运送至地面,现利用固定于地面的倾斜轨道传送货物,使货物由轨道顶端无初速滑下,轨道与水平面成θ=37°角。地面上紧靠轨道依次排放两块完全相同木板A、B,长度均为l=2m,厚度不计,质量均为m,木板上表面与轨道末端平滑连接。货物与倾斜轨道间动摩擦因数为μ0=0.125,货物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1,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μ2=0.2。回答下列问题:(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sin37°=0.6,cos37°=0.8,g=10m/s2)
(1)若货物从离地面高h0=1.5m处由静止滑下,求货物到达轨道末端时的速度v0;
(2)若货物滑上木板A时,木板不动,而滑上木板B时,木板B开始滑动,求μ1应满足的条件;
(3)若μ1=0.5,为使货物恰能到达B的最右端,货物由静止下滑的高度h应为多少?
传送带装置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如图所示,一浅色水平传送带以恒定速率v=2m/s沿逆时针方向运行,传送带长为l=6m,现使一煤块以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4m/s从最左端A冲上传送带,已知煤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求:(g=10m/s2)
(1)煤块向右运动的最远距离x1;
(2)煤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t;
(3)煤块由于相对运动在传送带上留下的黑色痕迹的长度s.
如图所示,某人用轻绳牵住一质量为m=0.6kg的氢气球,因受水平风力的作用,系氢气球的轻绳与水平方向成37°角,此时气球离地高度h=5m。已知空气对气球的浮力竖直向上,恒为15N,人的质量M=50kg,人受的浮力忽略不计。求:(sin37°=0.6,cos37°=0.8,g=10m/s2)
(1)水平风力的大小;
(2)若水平风力和浮力均保持不变,剪断轻绳后气球需多长时间才能运动到离地H=35m高度处?
如图所示,置于水平地面的物体质量为m=2kg,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物体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运动x1=16m位移后速度变为v1=8m/s,此时立即撤去F,物体又经过t2 = 8s时间停止运动,已知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始终不变。求:(g=10m/s2)
(1)物体在加速和减速阶段的加速度a1和a2分别是多大;
(2)水平恒力F的大小。
用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
B.在调节木板倾斜度平衡小车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时,将装有砝码的砝码盘通过定滑轮拴在小车上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D.通过增减小车上的砝码改变质量时,不需要再次调节木板倾斜程度
(2)甲、乙两同学各取一套图(a)所示的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没有平衡摩擦力的情况下,研究加速度a与拉力F的关系,图(b)为某次操作中打出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计时点(图中未标出),实验中使用的是频率f=50Hz的交变电流.根据图中数据,可以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实验后甲、乙分别得到图(c)中甲、乙两条直线.设甲、乙用的小车质量分别为m甲、m乙,小车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甲、μ乙,由图(c)可知,m甲______m乙、μ甲______μ乙(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在正确平衡摩擦力后甲同学重新实验,保持小车的质量M不变,改变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F,多次实验,根据得到的数据,在a-F坐标系中描点,得到如图(d)所示的结果,发现右侧若干个点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可以用橡皮条、弹簧秤、细绳套等器材完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实验中,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第一次是通过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第二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关于这两次拉伸,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次拉伸只要求将橡皮条拉到相同的长度即可
B.两次必须将橡皮条和细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
C.两次拉伸时都应同时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伸长的方向
D.为减小实验误差,用一个弹簧秤拉时应尽量把橡皮条往之前两弹簧秤拉力的对角线方向拉
(2)某同学的实验结果如图(a)所示,图中 是力F1与F2合力的实验值,通过比较F和来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3)实验中,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被A、B两只弹簧测力计拉伸至O点,F1、F2分别表示A、B两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b)所示.使弹簧测力计B从图示位置开始顺时针缓慢转动至和A成90°角,在这一过程中保持O点和弹簧测力计A的拉伸方向不变,则在整个过程中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F2的变化是__________
A.F1减小,F2减小 B.F1减小,F2增大 C.F1减小,F2先增大后减小 D.F1减小,F2先减小后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