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电效应证明光具有粒子性,康普顿效应证明光具有波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电效应证明光具有粒子性,康普顿效应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B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

C核力是短程力,核子间的距离小于08×10﹣15m时,核力表现为斥力

D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E玻尔大胆提出假设,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F黑体辐射实验规律图象,温度升高,辐射强度的最大值向左移

G某放射性物体用一张厚纸包住,放入电场,只有β射线发生偏转

 

BCF 【解析】 试题分析: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都说明光的粒子性;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核力是短程力,当核子间距大于平衡间距时,体现为引力,而小于平衡间距时,体现为斥力;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原子核有复杂结构;德布罗意,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黑体辐射的强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黑体辐射的强度越大,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α与β射线带电,都会发生偏转. 【解析】 A、光电效应证明光具有粒子性,康普顿效应证明光也具有粒子性,故A错误; B、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故B正确; C、当间距小于0.8×10﹣15m时,核力体现斥力,当大于0.8×10﹣15m,且小于1.5×10﹣15m,核力体现为吸引力,故C正确; D、贝克勒耳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并没有提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故D错误; E、德布罗意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故E错误; F、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即辐射强度的最大值向左移动,故F正确; G、放射性物体用一张厚纸包住,放入电场,只有γ射线发生偏转,α与β射线均偏转,故G错误. 故选:BC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所示,为某种透明介质的截面图,△AO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C为半径R=10cm的四分之一圆弧,AB与水平屏幕MN垂直并接触于A点由红光和紫光两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射向圆心O,在AB分界面上的入射角i=45°,结果在水平屏幕MN上出现两个亮斑已知该介质对红光和紫光的折射率分别为n1=,n2=

①判断在AM和AN两处产生亮斑的颜色;

②求两个亮斑间的距离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在双缝干涉中,若用λ1=50×10﹣7m的光照射,屏上O为中央亮条纹,屏上A为第二级亮条纹所在处,若换用λ2=40×10﹣7m的光照射时,屏上A处是      纹,是第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开口向上竖直放置的内壁光滑气缸,其侧壁是绝热的,底部导热,内有两个质量均为m的密闭活塞,活塞A导热,活塞B绝热,将缸内理想气体分成Ⅰ、Ⅱ两部分初状态整个装置静止不动且处于平衡状态,Ⅰ、Ⅱ两部分气体的高度均为L0,温度为 T0设外界大气压强为P0保持不变,活塞横截面积为 S,且mg=p0s,环境温度保持不变求:在活塞 A上逐渐添加铁砂,当铁砂质量等于2m时,两活塞在某位置重新处于平衡,活塞A下降的高度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距离增大,分子力可能先增大后减少,而分子势能一直增大

B天然水晶是晶体,而熔化以后再凝固的水晶是非晶体

C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表面层分子较稀疏,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

D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汽压,随饱和汽的体积增大而增大

E“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估算油酸分子直径用的是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除以油膜的面积

F液晶分子的空间排列是稳定的,具有各向异性

G当人们感到潮湿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一定较大

H浸润液体在毛细管里上升,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里下降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轻弹簧,左端固定在A点,自然状态时其右端位于B点,水平桌面右侧有一竖直放置的光滑轨道MNP,圆环剪去了左上角120°的圆弧,MN为其竖直直径,P点到桌面的竖直距离是h=24m,小物块的质量为m=04kg,当弹簧处于原长时,小物块静止于B点,现对小物块施加一个外力F,使它缓慢移动,将弹簧压缩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为04J,所用外力F与压缩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然后撤去F释放小物块,让小物块沿粗糙水平桌面运动,从D飞离桌面后恰好由P点沿切线落入圆轨道.(不计空气阻力,g10m/s2)求:

 

 

1)在压缩弹簧过程中,弹簧存贮的最大弹性势能;

2)小物块由C经过D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3)为使小物块能运动到轨道最高点M,求轨道半径的最大值R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