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一位物理学家利用图所示的扭秤装置进行研究,提出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这位物理学家是( )
A.牛顿 B.伽利略 C.库仑 D.焦耳
如图所示,A、B是两个带有绝缘支架的金属球,它们原来均不带电, 并彼此接触。现使带负电的橡胶棒C靠近A(C与A不接触),然后先将A、B分开,再将C移走。关于A、B的带电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带正电,B带负电 B.A带负电,B带正电
C.A、B均不带电 D.A带负电,B带负电
E.质点 Q 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 y=0.10 sin 10πt(国际单位制)
A. 在 t=0.10 s 时,质点 P 向 y 轴负方向运动
B. 在 t=0.25 s 时,质点 Q 的加速度方向与 y 轴负方向相同
C. 从 t=0.10 s 到 t=0.25 s,该波沿 x 轴负方向传播了 6 m
D. 从 t=0.10 s 到 t=0.25 s,质点 P 通过的路程为 30 cm
E.可见光只是电磁波中的一小部分,可见光的频率低于 x 射线的频率
F.两束频率不同的激光能产生干涉现象
A. 台湾高雄 2 月 6 日凌晨发生 6.7 级地震,地震波是机械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
B. 横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峰上的质点运动到相邻的波峰所用的时间为一个周期
C. 变化的电场一定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一定产生变化的电场
D. 电磁波中每一处的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总是互相垂直的,且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水平放置的平行正对的金属板 M、 N 之间存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和垂直纸面的交变磁场(如图 a 所示,垂直纸面向里为正),磁感应强度 B0=50T,已知两板间距离d=0.3m,电场强度 E=50V/m, M 板正中央有一小孔 P,在 P 正上方 h=5cm 处的 O 点,一带电液滴自由下落,穿过小孔后进入两板间,若油滴在 t=0 时刻进入两板间,最后恰好从 N 板边缘水平飞出(液滴以水平速度从 M、 N 板位置经过时,认为夜滴恰好没有打在板上),已知油滴的质量 m=10-4kg,带电量 q=+2×10-5C。(不计空气阻力,油滴可视为质点,重力加速度 g=10m/s2)求:
(1)油滴在 P 点的速度 ;
(2)N 板的长度 L 和交变磁场的变化周期
如图(a), O、 N、 P 为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NOP=37°, OP 中点处固定一电量为 q1=2.0×10-8C 的正点电荷, M 点固定一轻质弹簧。 MN 是一光滑绝缘杆,其中 ON长为 a=1m,杆上穿有一带正电的小球(可视为点电荷),将弹簧压缩到 O 点由静止释放,小球离开弹簧后到达 N 点的速度为零。沿 ON 方向建立坐标轴(取 O 点处 x=0),图(b)中Ⅰ和Ⅱ图线分别为小球的重力势能和电势能随位置坐标 x 变化的图像,其中 E0=1.24×10-3J, E1=1.92×10-3J, E2=6.2×10-4J。(静电力恒量 k=9.0×109N·m2/C2,取 sin37°=0.6, cos37°=0.8,重力加速度 g=10m/s2)
(1)求电势能为 E1时小球的位置坐标 x1和小球的质量 m;
(2)已知在 x1处时小球与杆间的弹力恰好为零,求小球的电量 q2;
(3)求小球释放瞬间弹簧的弹性势能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