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停放着小车B,车上左端有一可视为质点的小物块A,A和B之间的接触面前一段光滑,后一段粗糙,且后一段的动摩擦因数μ=0.4,小车长L=2m,A的质量,B的质量,现用12N的水平力F向左拉动小车,当A到达B的最右端时,两者速度恰好相等,求:
(1)A在B的光滑和粗糙部分运动时,两个物体的加速度;
(2)A和B间光滑部分的长度.(g取10m/s2)
如图所示,质量足够大、截面是直角梯形的物块静置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其两个侧面恰好与两个固定在地面上的压力传感器X和Y相接触。图中AB高H=0.3m,AD长L=0.5m,斜面倾角θ=37°。可视为质点的小物块P(图中未画出)质量m=1kg,它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μ可以通过更换斜面表面的材料进行调节(调节范围是0≤μ≤1)。sin37°=0.6,cos37°=0.8,重力加速度g取l0m/s2。
(1)令μ=0,将P由D点静止释放,求P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
(2)将X和Y接到同一数据处理器上,已知当X和Y受到物块压力时,分别显示正值和负值。对于不同的μ,每次都在D点给P一个沿斜面向下足够大的初速度以保证它能滑离斜面,求滑行过程中处理器显示的读数F随μ变化的关系表达式,并在坐标系中画出其函数图象。
甲乙两车沿同方向做直线运动,某时刻甲车在距离乙车前方x0=20m处v1=16m/s的初速度,a=2m/s2的加速度作匀减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后以v2=8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求:
(1)两车相遇前相距的最大距离
(2)经多长时间两车相遇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图中长木板水平固定。
(1)实验过程中,打点计时器应接在 (填“直流”或“交流”)电源上,调整定滑轮的高度使 。
(2)实验过程中,某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如图2所示,每隔五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记为图0、1、2、3点。测得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x1=0.96 cm,x2=6.17 cm,x3=11.38 cm,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 Hz。则小车加速度大小a=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测得木块的质量为M,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若测得木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则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表达式为μ= 。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________N.
(2)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________(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
A.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
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 |
C.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 |
D.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 |
(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使结点静止在O位置时,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在保持O位置不变的情况下请您提出两个解决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的办法.
① ;
② 。
某同学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力的关系。用砂桶和砂的重力充当小车所受合力F;通过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量加速度a。分别以合力F 和加速度a作为横轴和纵轴,建立坐标系。根据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描出如图乙所示的点迹,结果跟教材中的结论不完全一致。该同学列举产生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如下:
(1)在平衡摩擦力时将木板右端垫得过高;
(2)没有平衡摩擦力或者在平衡摩擦力时将木板右端垫得过低;
(3)测量小车的质量或者加速度时的偶然误差过大;
(4)砂桶和砂的质量过大,不满足砂桶和砂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实验条件。通过进一步分析,你认为比较合理的原因可能是 ( )
A.(1)和(3) | B.(1)和(4) |
C.(2)和(3) | D.(2)和(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