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如图甲所示,abcd是位于竖直平面内的正方形闭合金属线框,在金属线框的下方有一磁...

如图甲所示,abcd是位于竖直平面内的正方形闭合金属线框,在金属线框的下方有一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区域,MNMN′是匀强磁场区域的水平边界,边界的宽度为s,并与线框的bc边平行,磁场方向与线框平面垂直.现让金属线框由距MN的某一高度从静止开始下落,图乙是金属线框由开始下落到完全穿过匀强磁场区域的vt图象(其中OABCDE相互平行).已知金属线框的边长为L(L<s)、质量为m,电阻为R,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图象中坐标轴上所标出的字母v1v2t1t2t3t4均为已知量。(下落过程中bc边始终水平)根据题中所给条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t2是线框全部进入磁场瞬间,t4是线框全部离开磁场瞬间

B. bc边进入磁场起一直到ad边离开磁场为止,感应电流所做的功为mgs

C. v1的大小可能为

D. 线框离开磁场过程中流经线框横截面的电荷量比线框进入磁场过程中流经线框横截面的电荷量多

 

AC 【解析】 金属线框进入磁场之前,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边进入磁场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下边受到向上的安培力作用,做加速度减少的减速运动;导线框完全进入磁场中,导线框中磁通量不变,不产生感应电流,导线框不受安培力作用,受重力,做匀加速运动;导线框下边开始出磁场时,上边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上边受到向上的安培力作用,导线框做减速运动.全部离开后,以加速度g做匀加速运动.所以A正确;从bc边进入磁场起一直到ad边离开磁场为止,,,B错误;当恰受力平衡时,,解得,即有可能,C正确; ,进入和离开ΔΦ相同,所以q相同,D错误.故选A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通过图线理清线框在整个过程中的运动规律,结合动能定理、共点力平衡进行求解,掌握电量的经验表达式,并能灵活运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的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小物块相连.弹簧处于自然长度时物块位于O点(图中未标出).物块的质量为mABa,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水平向右的力将物块从O点拉至A点,拉力做的功为W.撤去拉力后物块由静止向左运动,经O点到达B点时速度为零。重力加速度为g。则上述过程中(  )

A. 物块在A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等于

B. 物块在B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小于

C. O点时,物块的动能等于

D. 物块动能最大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与物块在B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大小无法确定

 

查看答案

太阳系中某行星运行的轨道半径为R0,周期为T0。但天文学家在长期观测中发现,其实际运行的轨道总是存在一些偏离,且周期性地每隔t0时间发生一次最大的偏离(行星仍然近似做匀速圆周运动).天文学家认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该行星外侧还存在着一颗未知行星.假设两行星的运行轨道在同一平面内,且绕行方向相同,则这颗未知行星运行轨道的半径R和周期T是(认为未知行星近似做匀速圆周运动)(  )

A.     B.     C.     D.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一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n1n2=101,原线圈接入电压的交流电源,交流电压表和电流表对电路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定值电阻R0=10 Ω,可变电阻R的阻值范围为0~10 Ω。则(  )

A. 副线圈中交变电流的频率为100 Hz

B. t=0.02 s时,电压表的示数为0

C. 调节可变电阻R的阻值时,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范围为1.1~2.2 A

D. 当可变电阻阻值为10 Ω时,变压器的输入电功率为24.2 W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AD分别是斜面的顶端、底端,BC是斜面上的两个点,ABBCCDE点在D点的正上方,与A等高.从E点以一定的水平速度抛出质量相等的两个小球,球1落在B点,球2落在C点。则关于球1和球2从抛出到落在斜面上的运动过程(  )

A. 球1和球2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1    B. 球1和球2动能增加量之比为13

C. 球1和球2抛出时初速度之比为21    D. 球1和球2运动时的加速度之比为12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AB两木块靠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AB的质量分别为mA=2.0 kg、mB=1.5 kg.一个质量为mC=0.5 kg的小铁块Cv0=8 m/s的速度滑到木块A上,离开木块A后最终与木块B一起匀速运动.若木块A在铁块C滑离后的速度为vA=0.8 m/s,铁块C与木块AB间存在摩擦.则摩擦力对B做的功为(  )

A. 0.6J    B. 1.2J    C. 0.45J    D. 2.435J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