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现有下列器材: A.待测电源E,电动势约9 V...

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现有下列器材:

A.待测电源E,电动势约9 V,内阻约1,允许通过最大电流为0.5A;

B.理想电压表,量程为3 V;

C.定值电阻R0 = 10.0

D.电阻箱R,阻值范围为0 -999.9

F.单刀单掷开关一个;

K.导线若干。

(1)中的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

(2)实验时,应先将电阻箱的电阻调到_______(填“最小值”或“任意值”)。

(3)多次测量电压表的示数和电阻箱的阻值,根椐实验数据进行描点,绘出的_____(填)象是一条直线,再利用图像法求电源电动势E和内阻r。

 

(1)电路如图: (2)最大值; (3) 【解析】(1)由于电压表量程较小,只有3V,而电动势为9V,同时电阻箱电阻较大,而R0的阻值只有10Ω,故为了能得出相差较大的多组数据,应将电压表与定值电阻并联后再与电阻箱串联进行测量; (2)为了让电压表示数从最小开始调节,故开始时电阻箱电阻应从最大开始调节; (3)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 ,为了便于分析应得出图象的直线的情况,并且如果将r作为变量,则内阻无法求出,因此应作出-R图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用如图所示的多用电表测量电阻,要用到选择开关K和两个部件ST.请根据下列步骤完成电阻测量.

旋动部件     ,使指针对准电流的“0”刻线.

K旋转到电阻挡“×100”的位置.

将插入“+”“﹣”插孔的表笔短接,旋动部件     ,使指针对准电阻的     (填“0”刻线或“∞刻线).

将两表笔分别与待测电阻相接,发现指针偏转角度过大.为了得到比较准确的测量结果,请从下列选项中挑出合理的步骤,并按     的顺序进行操作,再完成读数测量.

A.将K旋转到电阻挡“×1k”的位置

B.将K旋转到电阻挡“×10”的位置

C.将两表笔的金属部分分别与被测电阻的两根引线相接

D.将两表笔短接,旋动合适部件,对电表进行校准.

 

 

查看答案

据报道“2016 1 1 日郑州发生万伏电缆落地,持续大火将路面烧焦成大坑的事件。高压电线落地可能导致行人跨步触电,如图所示,设人的两脚 M N 间最大跨步距离为d,触地点 O 流入大地的电流为 I,大地的电阻率为ρO N 间的距离为 R。电流在以 O点为圆心半径为 r 的半球面上均匀分布,其电流密度为,电流密度乘以电阻率等于电场强度,该场强可以等效于把点电荷 Q 放在真空中 O 点处产生的场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等效点电荷 Q 电量为K 为静电力常量)

B. 图中 MN 两脚间跨步电压可能等于

C. 当两脚间的距离处于最大跨步时跨步电压不可能为零

D. 两脚并拢跳离触地点是防跨步触电的一种有效方法

 

查看答案

如图甲所示的陀螺可在圆轨道的外侧旋转而不脱落,好像轨道对它施加了魔法一样,被称为“魔力陀螺”,该玩具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其物理原理可等效为如图乙所示的模型:半径为R的磁性圆轨道竖直固定,质量为m的小铁球(视为质点)在轨道外侧转动,A、B两点分别为轨道上的最高、最低点.铁球受轨道的磁性引力始终指向圆心且大小不变,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铁球绕轨道转动时机械能守恒

B. 铁球在A点的速度可能等于

C. 铁球在A、B两点与轨道的弹力差值一定等于5mg

D. 要使铁球不脱轨,轨道对铁球的磁性引力至少为5mg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一均匀直导体棒质量为m、长为2L、电阻为r,其两端放在位于水平面内间距为L的光滑平行导轨上,并与之良好接触;棒左侧两导轨之间连接一可控制的负载电阻(图中未画出);导轨置于匀强磁场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导轨所在平面。开始时,(设此时刻t=0),给导体棒一个平行于导轨的初速度,在棒的运动速度由减小至的过程中,通过控制负载电阻的阻值使棒中的电流强度I保持恒定。导体棒一直在磁场中运动。若不计导轨电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导体棒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B. 导体棒的运动速度由减小至的时间为

C. 导体棒的运动速度由减小至的时间内产生的焦耳热为

D. 导体棒的运动速度由减小至的时间内产生的焦耳热为

 

查看答案

如图甲所示,电阻R=1k时,电源电势能E=6V,内阻不计。二极管D连接在电路中,二极管D的特性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二极管的电流约为3mA    B. 通过二极管的电流约为2mA

C. 电阻R消耗的功率约为    D. 电阻R消耗的功率约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