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q的带电粒子(重力忽略不计),从静止开始经U1电...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q的带电粒子(重力忽略不计),从静止开始经U1电压加速后,水平进入两平行金属板间的偏转电场中,金属板长L,两板间距d,粒子射出偏转电场时的偏转角θ=30°,并接着进入一个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区域.求:

(1)两金属板间的电压U2的大小;

(2)若该匀强磁场的宽度为D,为使带电粒子不会由磁场右边射出,该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至少多大;

(3)试推导说明电性相同的不同带电粒子由同一加速电场静止加速再垂直进入同一偏转电场偏转时的运动轨迹相同。

 

(1) (2) (3) 【解析】 (1)在加速电场中有动能定理: = 在偏转电场中有牛顿第二定律 q =ma =at L=t 由以上各式得 = (2)粒子进入磁场中的速度: = = 在磁场中由牛顿第二定律:qB= 由几何关系得:R+R=D 由以上得:B= (3)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再进入偏转电场由功能关系和平抛运动规律 q=mv2 q=ma y=at2 x=vt 得:y=x2 由上式可知,粒子的轨迹方程与粒子的比荷无关,即不同粒子的轨迹方程相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甲所示,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可以看成质点)以初速度v0=12m/s从斜面底端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冲去,t1=1.2s时到达最高点后又沿斜面返回,t2时刻回到斜面底端。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斜面倾角,(=0.6, =0.8,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 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 物体沿斜面上升的最大距离S

(3) 物体沿斜面上升再返回到底端的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Q

 

查看答案

硅光电池是一种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器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硅光电池的路端电压U与总电流I的关系。已知硅光电池的电动势大约是5V, 电压表的量程只有0—3V,内阻为5k ,定值电阻R0=5k ,电流表可视为理想电流表。

(1)用一定强度的光照射硅光电池,调节滑动变阻器,得到电压表的读数U与电流表的读数I的关系图线,如图乙所示,可知电池内阻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常数,短路电流为____________mA, 电动势为________V(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若将R=20 k 的电阻接在该硅光电池的两极上,则该电阻消耗的功率为________mW,此时该硅光电池的内阻为______________k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

如图甲所示,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时,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做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运动,在小车A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长木板右端下面垫放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1)若已测得打点纸带如图乙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已标在图上)。A为运动起始的第一点,则应选______ 段来计算A的碰前速度,应选_________段来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空填“AB”或“BC”或“CD”或“DE”)。

(2)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1=0.40 kg,小车B的质量m2=0.20 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总动量为______kg·m/s,碰后总动量为______kg·m/s。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

我国计划在2017年发射“嫦娥四号”,它是嫦娥探月工程计划中嫦娥系列的第四颗人造探月卫星,主要任务是更深层次、更加全面的科学探测月球地貌、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档案资料。已知月球的半径为R,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引力常量为G,嫦娥四号离月球中心的距离为r,绕月周期为T。根据以上信息可求出(    )

A. “嫦娥四号”绕月运行的速度为

B. “嫦娥四号”绕月运行的速度为

C. 月球的平均密度

D. 月球的平均密度为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交流发电机的矩形线圈边长ab=cd=0.5 m,ad=bc=1.0 m,线圈匝数为100匝,内阻不计,线圈在磁感应强度B= T的匀强磁场中,绕垂直磁场的虚线轴以角速度ω=10 π rad/s做匀速转动,外接理想变压器原线圈,电压表为理想交流电表,若电阻R两端电压为12 V,消耗的电功率为12 W,则(   )

A. 交变电流的周期是0.2s

B. 交流电压表的示数为120V

C. 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10:1

D. 原线圈的输入功率24 W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