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p、p/分别表示物体受到冲量前、后的动量,短线表示的动量大小为15kgm/s ,长线表示的动量大小为30kgm/s ,箭头表示动量的方向.在下列所给的四种情况下,物体动量改变量相同的是( )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下列有关解释中,正确的说法是:( )
A. 天然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其放射线在磁场中一定不偏转的是γ射线;
B. 按照玻尔理论,一个氢原子中的电子从一半径为ra的圆轨道自发地直接跃迁到一半径为rb的圆轨道上,ra>rb,在此过程中原子要发出某一频率的光子;
C. 压力、温度对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具有一定的影响;
D. 天然放射性元素(钍)经过一系形α衰变和β衰变之后,变成(铅),衰变过程中共有4次α衰变和8次β衰变;
下列有关科学家和所涉及到的物理史实中,正确的说法是:( )
A. 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中子;
B. 卢瑟福的利用α粒子散射实验构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同时发现了质子;
C. 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解释的光电效应,证明光具有粒子性;
D. 普朗克建立了量子理论,玻尔解释了各种原子的发光现象。
如图,半径为R的光滑半圆形轨道ABC在竖直平面内,与水平轨道CD相切于C点,D端有一被锁定的轻质压缩弹簧,弹簧左端连接在固定的挡板上,弹簧右端Q到C点的距离为2R.质量为m可视为质点的滑块从轨道上的P点由静止滑下,刚好能运动到Q点,并能触发弹簧解除锁定,然后滑块被弹回,且刚好能通过圆轨道的最高点A.已知∠POC=60°,求:
(1)滑块第一次滑至圆形轨道最低点C时对轨道压力;
(2)滑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弹簧被锁定时具有的弹性势能.
某天体的表面无大气层,其质量为地球质量的2倍,其半径为地球半径的2倍。已知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g=10m/s2,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v=8×103m/s。
(1)该天体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多大?
(2)靠近该天体表面运行的人造卫星的运行速度为多大?
(3)在该天体表面以15m/s初速竖直上抛一个小球,小球在上升过程的最末1s内的位移x为多大?
在地面上方足够高的地方,存在一个高度h=0. 5m的“相互作用区域”(下图中画有虚线的部分).一个小圆环A套在一根均匀直杆B上,A和B的质量均为m.若它们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时,会产生f=0.5mg的摩擦力.开始时A处于B的最下端.B竖直放置,A距“相互作用区域”的高度d=0.8m.让A和B一起从静止开始下落,只要A处于“相互作用区域”就会受到竖直向上、大小F=3mg的恒力作用,而“相互作用区域”对处于其中的杆B不产生作用力.杆B在下落过程中始终保持竖直,且杆的长度能够保证网环A与杆不会分离.不计空气阻力,取g=l0m/s2.求:
(1)杆B最下端下落至“相互作用区域”时杆B的速度大小;
(2)圆环A通过“相互作用区域”所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