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地球赤道上有一物体随地球自转而做圆周运动,所受到的向心力为F1,向心加速度为a1...

地球赤道上有一物体随地球自转而做圆周运动,所受到的向心力为F1,向心加速度为a1,线速度为v1,角速度为ω1;绕地球表面附近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高度忽略)所受到的向心力为F2,向心加速度为a2,线速度为v2,角速度为ω2;地球同步卫星所受到的向心力为F3,向心加速度为a3,线速度为v3,角速度为ω3;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第一宇宙速度为v,假设三者质量相等,则(      )

A.F1F2>F3 B.a1a2g>a3

C.ω1ω3<ω2 D.v1v2v>v3

 

C 【解析】 A.根据题意三者质量相等,轨道半径 物体1与人造卫星2比较,由于赤道上物体受引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而近地卫星只受万有引力,故 故A错误; B.由于,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故B错误; C.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同步,故 根据周期公式可知,卫星轨道半径越大,周期越大,故 再根据则有 故C正确; D.由于,根据向心力公式,由于m、R一定,故 故D错误。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可视为质点),由斜面底端的A点以某一初速度冲上倾角为的固定斜面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减速的加速度大小为g,物体沿斜面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在此过程中(     )

A.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2mgh

B.物体的动能损失了mgh

C.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了2mgh

D.系统机械能损失了mgh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OPQ是关于y轴对称的四分之一圆,在MNQP区域有均匀辐向电场,MNPQ间的电压为U。一带正电的粒子从PQ上的任一位置由静止经电场加速后,都会从O进入半径为R、中心位于坐标原点O的圆形匀强磁场区域,磁场方向垂直于xOy平面向外,大小为B,粒子经磁场偏转后都能平行于x轴射出。在磁场区域右侧有一对平行于x轴且到x轴距离都为R的金属平行板AK,金属板长均为4R,其中K板接地,AK两板间加有电压UAK0,忽略极板电场的边缘效应。已知金属平行板左端连线与圆形磁场边界相切,Oy轴上。

1)求带电粒子的比荷

2)求带电粒子进入右侧电场时的纵坐标范围;

3)若无论带电粒子从PQ上哪个位置出发都能达到K板上,则电压UAK至少为多大?

 

查看答案

近年来多国在研制利用电磁阻尼的方法以代替原来的阻拦索技术,让飞机在航空母舰上降落时获得较大的加速度。如图为电磁阻尼装置示意图,电阻不计的两光滑平行金属导轨MNPQ相距为l,导轨放置在绝缘平面上,导轨处于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导轨的右端NQ处接有一个电阻为R的定值电阻。质量为m,长度为l、电阻为r的金属杆ab以初速度v0进入磁场区域。假设导轨足够长,整个过程中金属杆始终与导轨垂直并接触良好,求:

1)感应电流在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为多大?

2)金属杆进入水平导轨后前进的距离为多大?

3NQ端接电阻,能量以热量的方式耗散,若将定值电阻R改为电容为C的电容器,可以将飞机的动能以电能的方式存储在电容器中,最终电容器储存的电能为多大?

 

查看答案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电磁打点计时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做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运动。他设计的装置如图甲所示。在小车A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Hz,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以平衡摩擦力。

(1)若已测得打点纸带如图乙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的间距(已标在图上)A为运动的起点,则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A碰前的速度,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AB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空选填AB”“BC”“CDDE”)

(2)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10.4kg,小车B的质量m20.2kg,则碰前两小车的总动量为________kg·m/s,碰后两小车的总动量为________kg·m/s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v2 m/s的速率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其左端与一竖直固定的光滑轨道平滑相接,右端与一半径R0.4 m的光滑半圆轨道相切。一质量m2 kg的物块(可视为质点)从光滑轨道上的某点由静止开始下滑,通过水平传送带后从半圆轨道的最高点水平抛出,并恰好落在传送带的最左端。已知物块通过半圆轨道最高点时受到的弹力F60 N,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计算结果可以保留根号)

1)物块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0

2)水平传送带的长度;

3)电动机由于物块通过传送带而多消耗的电能E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