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测量某种单色光的波长.实验时,接通电源使光源正常发光:调整光路...

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测量某种单色光的波长.实验时,接通电源使光源正常发光:调整光路,使得从目镜中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回答下列问题:

1)若想增加从目镜中观察到的条纹个数,该同学可__________

A.将单缝向双缝靠近

B.将屏向靠近双缝的方向移动

C.将屏向远离双缝的方向移动

D.使用间距更小的双缝

2)若双缝的间距为d,屏与双缝间的距离为l,测得第1条暗条纹到第n条暗条纹之间的距离为Δx,则单色光的波长λ=_________

3)某次测量时,选用的双缝的间距为0300 mm,测得屏与双缝间的距离为1.20 m,第1条暗条纹到第4条暗条纹之间的距离为7.56 mm.则所测单色光的波长为______________nm(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B 630 【解析】 (i)由Δx= ,因Δx越小,目镜中观察得条纹数越多,故B符合题意; (ii)由,λ= (iii)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准确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利用如下器材设计了甲乙两个电路

A.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额定电流为0.3A

B.电流表(量程0-0.6A,内阻约

C.电压表V(量程0-3V内阻约10kΩ

D.滑动变阻器0-52Ω3A

E.直流电源B(约为3V

F.开关、导线若干

1)实验电路选择______。(填甲或乙)

2)如图丙是利用欧姆表测定小灯泡的电阻______Ω.

3)按照实验测得的伏安特性曲线如丁图中的1曲线,考虑误差因素,真实的伏安特性曲线更接近______曲线(填23)。

 

查看答案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将一块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固定在桌面上,在长木板的另一端固定打点计时器,小车碰到制动装置前,砝码和砝码盘尚未到达地面。现通过分析小车位移与速度的变化关系来探究合外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把小车拉到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接通电源,从静止开始释放小车,得到一条纸带。

1)图乙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点O为纸带上的起始点,ABC是纸带的三个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间均有4个点未画出,用刻度尺测得ABCO的距离如图乙所示,已知所用交变电源的频率为50Hz,则打B点时刻小车的瞬时速度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实验中,该小组同学画出小车位移x与速度v的关系图像如图丙所示。若仅根据该图形状,某同学对Wv的关系作出的猜想,肯定不正确的是_______

A.    B.    C.    D.

3)在本实验中,能不能用一条橡皮筋代替细线连接小车进行操作,为什么?(假设仅提供一条橡皮筋,实验其他装置和条件不变)_______

 

查看答案

一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以一定的速度匀速运动。某时刻在传送带适当的位置放上具有一定初速度的物块(如图a所示)。以此时为时刻记录了物块之后在传送带上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b所示图中取沿斜面向上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其中两速度大小。已知传送带的速度保持不变。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若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

B.内,物块沿皮带向下运动,内沿皮带向上运动,时刻回到原位置

C.内,系统产生的热量一定比物块动能的减少量大

D.内,传送带对物块做的功等于物块动能的减少量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甲为演示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乙图为abc三种光照射下得到的三条电流表与电压表读数之间的关系曲线;丙图为氢原子的能级图;丁图给出了几种金属的逸出功和极限频率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b光为绿光,c光可能是紫光

B.a光为绿光,c光可能是紫光

C.b光光子能量为2.81 eV,用它照射由金属铷构成的阴极,所产生的大量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去撞击大量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子,可以产生6种不同频率的光

D.b光光子能量为2.81 eV,用它直接照射大量处于n2激发态的氢原子,可以产生6种不同频率的光

 

查看答案

如下列几幅图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是一束复色光进入水珠后传播的示意图,若a光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采用b光照射也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

B.图丙表示LC振荡电路充放电过程的某瞬间,根据电场线和磁感线的方向可知电路中电流强度正在减小

C.图乙是铀核裂变图,其核反应方程为,若该过程质量亏损为,则铀核的结合能为

D.图丁中的PQ是偏振片,当P固定不动缓慢转动Q时,光屏上的光亮度将会发生变化,此现象表明光波是横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