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在平直公路上有一车站,规定车站前方为位移和速度的正方向,甲乙两辆车在公路上行驶,...

在平直公路上有一车站,规定车站前方为位移和速度的正方向,甲乙两辆车在公路上行驶,以车站为位移起点,甲车的位移-时间图如甲所示;乙车在t=0时刻从车站出发,乙车的速度时-间图如乙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s时两车相遇

B.甲乙两车相遇两次

C.t=4s时两车相遇

D.在甲乙相遇前,t=2s时两车相距最远

 

D 【解析】 A.甲图表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5m/s,乙图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 2s时甲的位移为15m, 乙的位移为 两者不相遇,故A错误; B.乙车在后且加速追匀速运动的甲车,只能相遇一次,故B错误; C.由图像可得,4s时甲的位移25m, 乙的位移为: 故C错误; D.甲在前,乙在后,乙从静止开始追甲,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甲的速度: 乙的速度大小: 解得: 所以在相遇前t=2s时相距最远,故D正确。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历史的第一次大飞跃和理论的大综合,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对科学发展的进程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并成为其他各门自然科学的典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G

B. 牛顿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证明了天上力学和地上力学的统一性,所以牛顿定律在非惯性系中也成立

C. 在著名的-地检验中,人们计算出了月球绕地球运动轨道的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

D. 牛顿第一定律又被称为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有惯性,速度越大,物体的惯性越大

 

查看答案

如图,在竖直面内有两平行金属导轨ABCD。导轨间距为L=1m,电阻不计。一根电阻不计的金属棒ab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棒与导轨垂直,并接触良好。在分界线MN的左侧,两导轨之间有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1TMN右侧的导轨与电路连接。电路中的两个定值电阻阻值分别为R1=4ΩR2=2Ω。在EF间接有一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C,板间距离d=8cm,板长x=8cmg=10m/s2

(1)当金属棒ab以某一速度v匀速向左运动时,电容器中一质量m0=8×10-17kg,电荷量q08×10-17C的带电微粒恰好静止。试判断微粒的带电性质并求出金属棒ab的速度v大小。

(2)将金属棒ab固定在距离MN边界x1=0.5m的位置静止不动。MN左侧的磁场按B=1+0.5tT)的规律开始变化,则从t=0开始的4s内,通过电阻R1的电荷量是多少?

(3)在第(2)问的情境下,某时刻另有一带电微粒以v0=2m/s的速度沿平行板间的中线射入平行板电容器,经过一段时间恰好从一个极板的边缘飞出。求该带电微粒的荷质比。(不计该带电微粒的重力)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在xoy坐标面的第一象限内有沿y轴方向的匀强电场,在第四现象内有垂直xoy平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在P点(6LL)以速度v0x轴负方向运动,从x轴上N点(图中未标出)进入磁场,然后从x轴上M点(2L0)离开磁场,在M点速度方向与x轴负方向夹角为45°。不计粒子重力。

(1)求电场强度E的大小;

(2)求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

(3)求粒子从P点到M点所用的时间。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在倾角θ=37°的绝缘斜面上,固定一宽L=0.25m的平行金属导轨,在导轨上端接入电源和滑动变阻器,电源电动势E=15V,内阻r=1Ω,一质量m=20g的金属棒ab与两导轨垂直并接触良好,导轨与金属棒的电阻不计.整个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B=1T,方向水平向右与金属棒ab垂直的匀强磁场中.调节滑动变阻器R=24Ω时,金属棒恰能在导轨上静止,已知:g=10m/s2,sin37°=0.6,cos37°=0.8

(1)请计算通过金属棒的电流;

(2)请计算金属棒ab所受摩擦力大小;

(3)如果斜面光滑,改变所加的匀强磁场,求所加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1最小值和方向.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用长为L不可伸长的绝缘细线拴住一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小球,线的上端固定于O点.细线与竖直方向成30°角时静止释放小球,小球开始摆动,当摆到A点时速度为零,此时OA恰好处于水平状态,设整个过程中细线始终处于拉直状态,静电力常量为k,忽略空气阻力.求:

(1)判断小球电性;

(2)BA两点间的电势差UBA

(3)匀强电场的场强E的大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