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如图所示,两束单色光a、b从水下面射向A点,光线经折射后合成一束光c,则下列说法...

如图所示,两束单色光ab从水下面射向A点,光线经折射后合成一束光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同一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分别以ab光做实验,a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大于b光的干涉条纹间距

B.a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b光快

C.ab光分别做双缝干涉时它们的干涉条纹宽度都是不均匀的

D.在水中a光的临界角大于b光的临界角

E.a光与b光以相同入射角从水射向空气,在不断增大入射角时水面上首先消失的是a

 

ABD 【解析】 AC.由图可知,单色光a偏折程度小于b的偏折程度,根据光路可逆和折射定律n=知,a光的折射率小于b光的折射率,则知a光的波长较b光大;由干涉条纹的间距x=λ知,干涉条纹间距与波长成正比,所以a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大于b光的干涉条纹间距;用a、b光分别做双缝干涉时它们的干涉条纹宽度都是均匀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C不合题意; B. a光的折射率小于b光的折射率,由n=知,a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b光快,故选项B符合题意; DE. 由全反射临界角公式sinC=知,折射率n越大,临界角C越小,则知在水中a光的临界角大于b光的临界角;若a光与b光以相同入射角从水射向空气,在不断增大入射角时水面上首先消失的是b光,故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E不合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粗细均匀的弯曲玻璃管AB两端开口,管内有一段水银柱,中管内水银面与管口A之间气体柱长为lA=40 cm,右管内气体柱长为lB=39 cm.先将开口B封闭,再将左管竖直插入水银槽中,设被封闭的气体为理想气体,整个过程温度不变,若稳定后进入左管的水银面比水银槽水银面低4 cm,已知大气压强p0=76 cmHg,求:

A端上方气柱长度;

②稳定后右管内的气体压强.

 

查看答案

有关对热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正确的是________。

A. 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体的表面有扩张的趋势

B. 低温的物体可以自发把热量传递给高温的物体,最终两物体可达到热平衡状态

C. 当装满水的某一密闭容器自由下落时,容器中的水的压强为零

D. 空气相对湿度越大时,空气中水蒸气压强越接近同温度水的饱和汽压,水蒸发变慢

E. 在“用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中,作出了把油膜视为单分子层、忽略油酸分子间的间距并把油酸分子视为球形这三方面的近似处理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小明参加户外竞技活动,站在平台边缘抓住轻绳一端,轻绳另一端固定在O点,绳子刚好被拉直且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θ=60°.小明从A点由静止往下摆,达到O点正下方B点突然松手,顺利落到静止在水平平台的平板车上,然后随平板车一起向右运动.到达C点,小明跳离平板车(近似认为水平跳离),安全落到漂浮在水池中的圆形浮漂上.绳长L=1.6m,浮漂圆心与C点的水平距离x=2.7m、竖直高度y=1.8m,浮漂半径R=0.3m、不计厚度,小明的质量m=60kg,平板车的质量m=20kg,人与平板车均可视为质点,不计平板车与平台之间的摩擦.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轻绳能承受最大拉力不得小于多少?

(2)小明跳离平板车时的速度在什么范围?

(3)若小明跳离平板车后恰好落到浮漂最右端,他在跳离过程中做了多少功?

 

查看答案

如图,在xOy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象限有一垂直于xOy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第二象限有一平行于x轴向右的匀强电场。一重力可忽略不计的带电粒子,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该粒子从横轴上x=-d处以大小为v0的速度平行于y轴正方向射入匀强电场,从纵轴上y=2d处射出匀强电场。

(1)求电场强度的大小;

(2)已知磁感应强度大小,求带电粒子从x轴射出磁场时的坐标。

 

查看答案

某小组同学在测一节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时所用器材如下:

A.某特殊电池:电动势约为3V.内阻为几欧;

B.电压表V:量程03V,内阻为几千欧;

C.电流表A:量程0100mA,内阻为3.6Ω

D.标准电阻R00.4Ω

E.滑动变阻器R10-20Ω;

F.滑动变阻器R202kΩ;

G.开关、导线若干,

1)该小组三名同学各设计了一个实验电路,其中可行的是__________

2)实验器材中有两个滑动变阻器,该实验应选用的是__________(选填R1R2).

3)选择(1)中正确的电路后,该小组同学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多次测量,得出多组电压表示数U和电流表示数I,通过描点画出U-I图象如图丁所示,则该特殊电池的电动势E=_____V、内阻r=_____Ω.(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