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 茫茫荒漠中的仙人掌,傲然挺立,...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

茫茫荒漠中的仙人掌,傲然挺立,是黄沙中的碧玉,是大漠中的英雄,释放着顽强的生命活力。

                                                                          

                                                                           

 

 〔6分。从描绘形象、特点设喻和揭示精神三个层面展开,每层2分,其中形式1分(句式一致、比喻句能构成比喻给1分),内容1分(符合事物特点、比喻句比喻合理妥贴给1分。不合要求的酌扣。〕 示例:凛冽寒风中的梅花,秀美芬芳,是百花凋敝时的仙子,是皑皑白雪中的君子,绽放着坚强与高洁的光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一些专家认为,农村文化活动是否丰富并不取决于经济是否发达,我国的民间舞蹈、戏曲、歌曲本来就来自农村,不分贫富,都是农民自己创造的成果,千百年来农民一直靠这些文化自娱自乐。  ①  文化都靠上面下发、提供,  ②  层次较高,也只能满足一时,并不能解决长期的文化需求。  ③  鼓励、激发农村本土文化的自生和繁荣,既不必忧虑是否对路,也不用考虑经费问题,  ④  是长久之计。

        ①             ②             ③             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题。

身入贺兰山            黄文山

未到宁夏之前,对我来说,贺兰山只是遥远的天边一抹山痕,一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词中让人慷慨生哀的地方。“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读起来竟是何等气概!因了这首词,八百多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贺兰山便和北方民族强悍不羁的性格联系在一起。尽管岳飞自己从未率大军渡过黄河,更遑论这座高高耸立于塞北的大山了。然而,人们却千遍万遍地将贺兰山在代代不绝的吟诵中踏破。

早发福州而夕至银川,贺兰山已然在望。乘汽车从银川出发,贺兰山由遥遥的天边,渐渐地近了。地平线上,先是露出一抹淡淡的蓝色山影,接着,山影越来越浓,也越来越清晰,并且起伏成一条条峻峭的山脊。而后便有山峰驰来,似乎听得到雄壮的蹄声,正从车窗旁昂首而过。贺兰山在蒙语中是“骏马”的意思,山峰的形状也确实像一匹匹正向南疾奔的骏马,马首高高扬起,起伏的背脊,描绘出一种风中的姿采。

不一会儿,我们已经进入贺兰口,真真切切地站在贺兰山的面前。此前,我曾在河西走廊,从疾驰的车窗里远远地看过祁连山,但那只是远距离的一瞥。即便是一瞥,已令我触目惊心,那一座座赤裸着身子任凭漠风撕咬、烈日炙烤的西北大山的形象从此便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而现在,我伸出手便能触摸到它们。这可是怎样的一座座山啊!南方的山大多娴静而矜持,山体被草木深深地覆盖着,难得见到一两块裸露的石头,于是人们便煞费心机将许多粗俗的比拟附会在它们身上。而这里的山,则全是石头,凛冽的漠风和严酷的烈日无情地将它们仅存的泥土和草皮剥落净尽。便连石头,也是筋骨毕露,遍体伤痕。我想不论是谁,看到这样严酷的石山,都会失去比附的兴趣。

再看看山脚下的荒滩上那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石头,它们都是从山上滚落的,或者因为大风,或者因为暴雨,或者只是因为年深日久的干渴而崩裂……它们也曾是昨天的山,也曾高高地耸立在蓝天白云下,远远地被人瞻仰过。而一旦离开了山的群体,它们便只是一块块多余的石头,被随意地抛弃在荒滩上。所有的尊严和享有便在一夜之间消失。

我默默地注视着它们,我想像它们或许也有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它们终究明白命运是无法逆转的。尽管早晨的太阳再照耀不到它们,但夕阳的余晖仍能让它们感到几分暖意;尽管高飞的大鸟不再歇在它们的肩头,但枯黄的芨芨草仍会爬上它们的胸间。而更重要的是,它们虽然从山顶滑落,却并没有因此消亡,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生命的旅程。更何况还不断有新的伙伴加入它们的行列。它们便这样静静地躺在荒滩上,无怨无艾。

于是,年积月累,在整个贺兰山下,便形成了一条绵亘数百里的石头滩,“一川碎石大如斗”,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到塞上风光的严酷。

在避暑胜地滚钟口,这一份感受来得格外强烈。我们已经身入贺兰山腹地,举目四望,周围的山,全是瘦骨嶙峋,危岩累累。而且每一块石头都刻满伤痕,几乎看不到一处光滑的石面。但这些山峰却一座比一座高,一座比一座险峻。在山峰的突出部,风霜雨雪已经将山体剥蚀得如同蜂巢。也许它们知道,越往上就越容易受到风暴的袭击,越突出就越可能粉身碎骨,然而,却没有一座山峰退缩。众多石头就这样团团簇拥着撑持着,像一群群互相搀扶着穿过战争硝烟的军人,用它们的身体造型成一座座焦黄色的山峰。

就在这嶙峋的石山之间,有一条狭窄的溪谷,蓊蓊郁郁的树木则在这里安营扎寨。风在溪谷轻轻地流淌。这一片清凉的苍翠与周围焦黄的山峰形成强烈的反差。当我们攀登上一处高坡,向下俯视,才明白这片树林的珍贵。溪谷其实是深藏在山肋间,只是因了周围比肩竞高的座座山峰的层层呵护,才免遭大自然的浩劫。而破碎的贺兰山石头便静静地躺在河滩上,用心感受着一条细细的溪流从它们身旁流过所散发出的草木清香。

在树阴下的一处出售贺兰石的小摊上,我们看到一块块色泽明丽、意态安详的贺兰石,却怎么也无法把它们和眼前嵯岈的山峰和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坠落联系在一起。我看中一块山形的石头,石头的颜色蓝灰相间,构成了绝妙的天然图案。图案中一只小毛驴正努力竖起身子,前腿蹬在一块圆石上,模样十分可爱。我将它带回福州,供在书案上。于是,我便拥有了一座西北的山,拥有了那一份严峻和一份艰难的美丽。

 

1.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方法写贺兰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2.作者在写贺兰山的时候联想到祁连山和南方的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3.解释下列三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人们却千遍万遍地将贺兰山在代代不绝的吟诵中踏破。

答:                                                                   

                                                                        

(2)它们虽然从山顶滑落,却并没有因此消亡,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生命的旅程。

答:                                                                   

                                                                      

(3)众多石头就这样团团簇拥着撑持着,像一群群互相搀扶着穿过战争硝烟的军人,用它们的身体造型成一座座焦黄色的山峰。

答:                                                                   

                                                                          

4.在文章结尾句中,“严峻”和“艰难的美丽”具体指什么?为什么作者说把贺兰石供在书案上,“便拥有了一座西北的山,拥有了那一份严峻和一份艰难的美丽”?(6分)

    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吴丝蜀桐张高秋,              。              ,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李凭箜篌引》)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              。

(司马迁《屈原列传》)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              ,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

(杜甫《兵车行》)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荡胸生曾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落索    蒋园和李朝奉          舒亶

        正是看花天气,为春一醉。醉来却不带花归,诮不解看花意。    试问此花

明媚,将花谁比?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

  〔注〕诮:简直,全然。

(1)词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春景?请简要说明。前人有云:“好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而本词作者赏花“却不带花归”,这样写有什么妙处?(4分)

答:                                                                     

                                                                           

(2)词的下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题。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成败大体。至元中,为南京府史。时河北饥民数万人,集河上欲南徙,有诏令民复业,勿渡,众汹汹不肯还。天璋虑其生变,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国宝从之,遂以无事。后为中台掾,有侍御史倚势贪财。御史发其赃,天璋主文牍,未及奏,顾为所谮,俱拘内廷。御史对食悲哽,天璋问故,御史曰:“吾老,唯一女,心怜之,闻吾系,不食数日矣,是以悲耳。”天璋曰:“死职,义也,奈何为儿女子泣耶?”御史惭谢。俄原免。大德四年,为工部主事。蔚州有刘帅者,豪夺民产,吏不敢决,中书省檄天璋往讯之,帅服,田竟归民。尚书省立,迁刑部郎中。适盗贼充斥,时议犯者并家属咸服青衣巾,以别民伍。天璋曰:“赭衣塞路,秦弊也,尚足法耶?”相悟而止。尚书省臣得罪,仁宗召天璋入见,帝指曰:“此不贪贿卜天璋也。”即以中书刑部印章付之。既视事,入觐,赐酒隆福宫,及锦衣三袭。后被命治反狱,帝顾左右曰:“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天璋承命,狱赖不冤。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时群盗据要津,商旅不通。天璋擒百数人,悉磔以,盗为止息。改授饶州路总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县以饥告,天璋即发廪赈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饥如是,必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天历二年,复拜山南廉访使。至则厉风纪,清吏治,州郡肃然。是时,米价翔踊,乃下令勿损米价,听民自便。于是舟车争集,米价顿减。复止宪司赃罚库缗钱不输于御史台,留用赈饥。御史至,民遮道称颂。至顺二年卒。谥正献。               

(节选自《元史·卷一九一》,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原免                         见:出现

B.复河渠,河患遂                 弭:消除

C.悉磔以,盗为止息               徇:示众

D.必得请而后赈                   俟:等待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卜天璋“爱民”的一组是

① 天璋虑其生变              ② 田竟归民

③ 听民自实,事无苛扰        ④ 竟发藏以赈之

⑤ 舟车争集,米价顿减        ⑥ 复止宪司赃罚库缗钱不输于御史台,留用赈饥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天璋研读史书,懂得治国的方略。在处理饥民渡河南迁的问题上,主张顺其自然,总管张国宝采纳了他的意见,因而没有激起民怨;任刑部郎中时,坚决反对让罪犯及其家属都穿戴青色衣帽,以便和良民区别开来的建议。

B.卜天璋为人正直,审理案件都能尽职尽责,没有出现冤案。皇帝认为他是清廉的好官,非常赏识、信任他。尚书省有大臣获罪,仁宗召卜天璋入朝,当即把中书刑部的大印交给他,同时在隆福宫赐酒款待他,并赐给他三套锦衣。

C.卜天璋为官一方,造福一方。任归德知府时,鼓励农耕,兴办学堂,修复河流渠道,平息盗贼之祸;任山南廉访使时,整治风化,整顿吏治,因而州郡秩序良好。

D.卜天璋很有经济管理的才干。任山南廉访使时,米价暴涨,他下令不要压低米价,听任百姓自由买卖,于是商人们车载船运,争着聚集到那里卖米,米价很快就降下来了。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发其赃,天璋主文牍,未及奏,顾为所谮,俱拘内廷。

译文:                                                                 

   (2)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

译文:  

 

参考译文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他自幼聪颖、悟性高,长大后具有正直的气质,研读书史,懂得治国成败的方略。至元年间,出任南京府史,当时黄河以北有数万饥民,聚集在黄河边打算向南迁徒,皇帝下诏让百姓返回原籍重操旧业,不得南渡,众人喧闹不肯返回。卜天璋担心百姓发生动乱,劝总管张国宝听凭这些人渡过黄河,张国宝接受了他的意见,才没有生出事端。后任中台掾,有位侍御史依仗权势贪污财物。一位御史揭发他贪污的罪行,当时卜天璋主管文书,还没来得及上奏,却被人诬陷,和御史一起都被拘押在内廷。御史对着饭食悲伤哽咽,卜天璋问他为何这样,御史说:“我老了,只有一个女儿,心里疼爱她,她听说我被拘押,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因此悲伤。”卜天璋说:“尽职而死,是(合乎)道义的,为什么要为子女哭泣呢?”御史很惭愧,向卜天璋拜谢。不久,他们就被赦免了。大德四年,卜天璋任工部主事。蔚州有一个叫刘帅的人,凭借权势掠夺百姓的田产,官吏不敢决断,中书省派卜天璋去审问这事,后来刘帅屈服了,所夺的田地最终归还给百姓。尚书省设立后,卜天璋被提升为刑部郎中。正巧盗贼很多,当时有人建议让罪犯和他们的家属都穿戴青色的衣帽,和良民百姓区别开来。卜天璋说:“穿着褐衣的犯人塞满了道路,这是秦代的弊政,还值得效法吗?”丞相醒悟并制止这种做法。尚书省有大臣获罪,仁宗召卜天璋入朝,皇帝指着他说:“这就是不贪污受贿的卜天璋。”当即把中书刑部的大印交给了他。上任后,他入朝晋见皇上,皇上在隆福宫赐酒款待,并赐锦衣三套。后被皇上授令处理谋反的案件,仁宗看着左右大臣说:“卜天璋是个清廉谨慎的人啊,一定会查明实情。”天璋受命查证,案件没有冤屈。皇庆初年,卜天璋任归德知府。他鼓励农耕,兴办学堂,修复河流渠道,河水泛滥的祸患于是消除。当时众多盗贼占据要道,商旅不通畅。卜天璋捉住一百多盗贼,全部处以磔刑来示众,盗贼祸患被平息。后改任饶州路总管。卜天璋到任后,听凭百姓自行生产,毫不烦扰百姓,百姓非常高兴,境内(版籍:版图,疆域)清明太平。属县报告发生饥荒,卜天璋当即发放官粮赈济他们,属官们(僚佐:官署中协助办事的官吏)都认为不能这样做,卜天璋说:“百姓如此饥饿,如果等待上面批示后再赈灾,百姓将会饿死。事先未申报的责任,我独自承担,不会因此连累各位。”最终发放官府库存的粮食来赈济百姓,百姓因此而保全性命。天历二年,朝延又任卜天璋为山南廉访使。到任后,他整治风化,整顿吏治,州郡秩序良好。当时,粮价暴涨(翔踊:物价腾贵或暴涨),卜天璋下令不要压低米价,听任民众自由买卖。于是商人们车载船运,争着聚集到那里(卖米),米价很快就降下来了。又留下宪司(宋朝开始设立提点刑狱公事,设于各路,主管所属各州的司法、刑狱和监察,兼管农桑。其官署称“宪司”)罚没的赃款,不再运送到御史台,留下用来赈救饥民。御史到达后,百姓拦路(向御史)称颂他。至顺二年,卜天璋去世,谥号为“正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