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完成作文。, 学者许衡一次外出办事,途中口渴难忍。路边庄园近处有几株梨树...

 按要求完成作文。,

        学者许衡一次外出办事,途中口渴难忍。路边庄园近处有几株梨树,其他行人纷纷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去摘。有人对他说:“此梨无主,何不摘而止渴?”许衡答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请以“我心有主”为话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参见作文评分标准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60—51分) 紧扣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55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又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即可得55分以上。 二类卷 (50—38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44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个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章可得44分以上。 三类卷 (37—25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以31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内容单薄、语病较多的文章只能在31分以下。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 内容空洞、感情不真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说明:未写题目减2分。每3个错误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

董  阳

    ①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透过一幅幅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徽标设计及收藏的碑帖、邮品,我们看到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那一张张精美的信笺,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仿佛留有他的温度,影影绰绰显出一张可爱的面庞,那分明是一个顽童,忘我的,在海难上玩赏一枚枚拾到的心爱的贝壳。

    ②在1936年的《死》中,鲁迅留下遗嘱,希望后代切不可做空头评论家或美术家;他还曾表示:“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一点的,但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

    ③然而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却在他的文字中有过多次流露。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写到:“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④绘图本《山海经》也曾经让少年的鲁迅时常惦念。当保姆阿长送给他一包有画儿的“三哼经”时,鲁迅回忆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那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头,像闪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瓣上。时的经验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后来鲁迅集藏了大量汉画像石刻拓本,曾手摹《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印过大册的珂勒惠支画册,他还支持新生的中国青年木刻家,不遗余力……

⑥1929年5月鲁迅北上探亲期间,适逢许广平怀孕待产,这是两人自三年以来第一次分别。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所用信笺两张,一张是许广平喜食的枇杷,一张为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素雅的笺纸,隽永的笔迹两I有寓意的图案。许广平后来在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意选择的。”

    ⑦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也许正因为这一点,鲁迅十分经心美术教育。

⑧1913年,任职教育部佥事的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集中阐述了他对美术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美术之用”在于“表见文化”、“辅翼道德”和“救援经济”,尤其在“救援经济”一条,鲁迅的见解可说是超越时代的,他以为“品物材质,诸国所同,莫.差异者,独在造作……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这与我们今天“创意文化产业”的要义是毫无二致的。尽管鲁迅早已深谙“美术之用”,但对于美术教育,却并不“沾沾于用”,他以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而美术的“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因此他主张将美术“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

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即“见利致用”并非美术教育的初衷,“沾沾于用”以及师长过高的期许往往破坏了孩童本性中的爱。对于美术启蒙者而言,其目的并非要人人都成为美术家,他们的第一要务是“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从而有益于修养,有益于人生。在这一点上,鲁迅正是最好的例子。

⑩黄裳在序中说:“他在美术园地,均辛勤耕耘与他在《自由谈》上写战斗杂文,几乎是‘双峰并峙’的同样的战斗工作。”在《鲁迅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

                                      (选自2009年10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在第①段中,作者用可爱的“顽童”来形容沉醉于艺术世界的鲁迅先生。

    B.鲁迅先生的遗嘱表达了他对美:术的投人与热爱以及对后代的殷切嘱托。

    C.第⑤段中“集藏”等动词,凝练地概括出鲁迅先生为美术所作的贡献。

    D.鲁迅先生为许广平精心挑选信笺这一细节主要表现了他的艺术追求。

    E.“创意文化产业”的提法与鲁迅先生“起国人之美感”的思想毫无二致。

2.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3.联系全文,说说我们看到怎样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

 

 

 

 

4.第⑨段提到“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j暂的意义”,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不寻常的意义”的看法。(200字左右)(10分)

 

 

 

 

 

查看答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许多人并不清楚,常常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认为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刨造意象。因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睛景交融。但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半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是一个物理的世界,而且是一个有生命的世界,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对待这个世界上有区别。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头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宇宙无限,人生有限。王勃的《滕王阁序》开头也描写了滕王阁建筑的美,但是接下去就说,滕王阁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可以使人看到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和无限壮丽的景色。在这种空间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种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

王夫之比较过杜甫和王维的诗。他认为别人写诗都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诗“工”,王维诗“妙”。,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姜夔,说他格调很高,但没有意境。姜夔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音乐家。他的曲谱一直保存到今天,曲调雍容华贵,听起来很有韵味。但是它只局限于抒发生活中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而不能使人感到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

当然,中国有很多古代音乐作品很有意境。苏东坡《前赤壁赋》描写朋友中有人吹起了洞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这个洞箫的乐声中,寄托了他这位朋友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因此,有“意境”是一种很高的艺术追求,值得我们去玩味。

                                              (节选自叶朗《胸中之竹》,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有意境的艺术作品力求寻找、发现i体验生活中的意味,一般的艺术作品则不然。

    B.《兰亭集序》赞美兰亭主要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王夫之认为杜甫的诗“工”在写得逼真,而王维的诗“妙”在能“取之象外”。

    D.姜夔词能表现生活中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但因为曲调雍容华贵而没有了意境。

2.比较说出本文中的“意境”与“意象”有怎样的异同。        (    )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

    ③曲终收拨当心画,                   。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④山映斜阳天接水,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查看答案

 对“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车而去,和世人很少往来;另一种认为:车大辙深,此穷巷不来贵人,故人却常来。你更认同哪种理解? 结合本诗,并联系你学过的陶渊明作品,阐述理由。(200字左右)(10分)

 

 

 

查看答案

 ①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飞还鸣啼的乐趣,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C.“微雨”“好风”的“微”“好”二字互文,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兴会俱佳。

    D.“俯仰”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隐居读书的感受,点破全诗主旨。

②简析这首诗写出了涛人的哪些乐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