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水墨文字 冯骥才 ①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

 

水墨文字        冯骥才

①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霭,艰难却直线地飞行着。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它扇动的翅膀,缓慢、有力、富于节奏,好像慢镜头里的飞鸟。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它像一个昂扬而闪亮的音符在低调的旋律中穿行。

②我心里忽然涌出一些片段的感觉,一种类似的感觉;那种身体劳顿不堪而内心的火犹然熊熊不息的感觉。后来我把这只鸟,画在我的一幅画中。所以我说,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这也正是文人画的首要的本性。

③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惟有线条才是直抒胸臆的。

④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心静如水时,一条线从笔尖轻轻吐出,如蚕吐丝,又如一串清幽的音色流出短笛。可是你有情勃发,似风骤至,不用你去想怎样运腕操笔,一时间,线条里的情感、力度、乃至速度全发生了变化。

⑤为此,我最爱画树画枝。在画家眼里树枝全是线条;在文人眼里,树枝无不带着情感。树枝千姿万态,皆能依情而变。树枝可仰,可俯,可疏,可繁,可争,可倚;惟此,它或轩昂,或忧郁,或激奋,或适然,或坚韧,或依恋……我画一大片木叶凋零而倾倒于泥泞中的树木时,竟然落下泪来。而每一笔斜拖而下的长长的线,都是这种伤感的一次宣泄与加深,以致我竟不知最初缘何动笔。

至于画中的树,我常常把它们当作一个个人物。它们或是一大片肃然站在那里,庄重而阴沉,气势逼人;或是七零八落,有姿有态,各不相同,带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有一次,我从画面的森林中发现一棵婆娑而轻盈的小白桦树。它娇小,宁静,含蓄;那叶子稀少的树冠是薄薄的衣衫。作画时我并没有着意地刻画它,但此时,它仿佛从森林中走出来了。我忽然很想把一直藏在心里的一个少女写出来

⑦绘画如同文学一样,作品完成后往往与最初的想像全然不同。作品只是创作过程的结果。而这个过程却充满快感,其乐无穷。这快感包括抒发、宣泄、发现、深化与升华。

⑧绘画比起文学更多变数。因为,吸水性极强的宣纸与含着或浓或淡水墨的毛笔接触时,充满了意外与偶然。它在控制之中显露光彩,在控制之外却会现出神奇。在笔锋扫过的地方,本应该浮现出一片沉睡在晨雾中的远滩,可是感觉上却像阳光下摇曳的亮闪闪的荻花,或是一抹在空中散步的闲云?有时笔中的水墨过多过浓,天上的云向下流散,压向大地山川,慢慢地将山顶峰尖黑压压地吞没。它叫我感受到,这是天空对大地惊人的爱!但在动笔之前,并无如此的想像。到底是什么,把我们曾经有过的感受唤起与激发?

⑨是绘画的偶然性。然而,绘画的偶然必须与我们的心灵碰撞才会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画面。绘画过程中总是充满了不断的偶然,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就像写作中那些想像的明灭,都是一种偶然。感受这种偶然是人们的心灵。将这种偶然变为必然的,是大家敏感又敏锐的心灵。

⑩因为我们是写作人,我们有着过于敏感的内心。人们的心还积攒着庞杂无穷的人生感受。无意中的记忆远远多于有意的记忆,深藏心中人生的积累永远大于写在稿纸上的有限的素材。但这些记忆无形地拥满心中,日积月累,重重叠叠,谁知道哪一片意外形态的水墨,会勾出一串曾经牵肠挂肚的昨天?

(11)然而,一旦我们捕捉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偶然,绘画的工作就是抓住它不放,将它定格,然后去确定它、加强它、深化它。一句话: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

1.文章开头从一只兀自飞行的鸟写起,有什么好处?(4分)

                                                                                   

2.第⑥段描写了树的各种姿态,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3.根据文意,试分析文章题目“水墨文字”的两层含意。

                                                                             

 

1.引出下文自己“心里忽然涌出”的感觉,为表明自己对绘画的基本看法作引子(2分);是“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的形象化解说(2分)。 2.这节文字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画中树的各种姿态(2分),形象地表明敏感又敏锐的心灵,能够使得创作者内心积淀的偶然性转换为艺术的必然性(2分)。(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思路等方面分析) 3.①水墨像文字。分水墨和文字是相似的艺术工具(3分)。②水墨即文字。绘画和文学一样,是创作者内心积淀的人生感受的释放方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默写(7分)

①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雨晴 

杨巨源                     王驾

诗家清景在新春,          雨前初见花间蕊,

绿柳才黄半未匀。          雨后全无叶底花。

若待上林花似锦,          蜂蝶纷纷过墙去,

出门俱是看花人。          却疑春色在临家。            

(1)这两首诗歌咏的对象和抒发的心情有何不同?请在空格中写出答案(4分)

杨诗  对象:                     心情:                                     

王诗  对象:           心情:                                    

(2)这两首诗的下联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分别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意?(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仙埤。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碑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北史•傅永传》,有删节)

1.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复南奔    不久                   B 洪仲深之而不为报   责备

C 自将马步千人,南仙埤  背对       D 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   允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永发愤读书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B永量吴、楚兵好斫营为事     引为流觞曲水

C深沟固垒,然后图之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D公伤矣!还营。              彼奚适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永年少时就武艺超群,但20多岁时却不能答对朋友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后来通过发愤读书,终于兼具文武之才。

B.傅永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他摸准了南齐入侵之敌的心理,巧置疑标,妙施伏兵之计,一战而大获全胜。

C.解涡阳之围时,在高聪等人不听从作战意见而导致战败后,傅永没有气馁,而是收拾残兵,利用伏击转败为胜。

D.傅永临阵勇猛过人,70多岁了还独自率领千余人与前来解围之敌决战,且不顾腿伤冲入敌阵,把敌人打得大败而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译文:

(2)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

译文:

(3)聊乘化已归尽,乐复天命复奚疑?

译文: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和“去以六月息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B.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 农人告余以春及                           D.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和例句“悟已往之不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鹏之徙于南冥也   B.都督阎公之雅望   C. 之二虫又何知!   D.悦亲戚之情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