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汉宫春 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汉宫春

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1)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人误许”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何作用?(4分)

 

 

 

 

   (1)①塑造了一个渴望投身前线,为国收复先地的意态豪迈(1分),诗情将略、才气超然(1分)的将士形象。②“人误许”抒发了作者才结空掷、难得施展的愤满之情。    (2)答:“君记取;封候事在,功名不信由天。”一声疾呼,使阴霾顿扫,整首词的格调再次转向昂扬(2分);也展现出作者为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和倔强卓荦的性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3题。

道学传序

陈献章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许文正语人曰:“也须焚书一遭。” 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列传》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噫,我知之矣。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夫子之学,非后世人所谓学。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夫何故?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之也。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讳,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夫子没,微言绝。更千五百年,濂、洛诸儒继起,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更相讲习而传之。载于此编者,备矣。虽与天壤共弊可也。抑吾闻之:《六经》,夫子之书也;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六经》一糟粕耳,犹未免于玩物丧志。

今是编也,采诸儒行事之迹与其论著之言,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见闻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也。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

(《宋史》卷427)

    [注]①芦曝:谦词,谓所献微不足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正不言之                     讳:忌讳

    B.载于此编者,矣                 备:齐备

    C.千五百年                       更:更加

    D.学者诵其言而忘味               徒:只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四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积数百千年天下                 得不传之学遗经

    B.公复于此留意                  盖者不得已

    C.更相讲习传之                   学者苟不但求之书求诸吾心

    D.《六经》,夫了之书               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认为是错误读书方法的一组是                (    )

    ①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            ②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

    ③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                ④察于动静有无之机

    ⑤去耳目支离之用                    ⑥乃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焚书”虽然有错误,但也是可取的,因为它对于当时学风的背理和有害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B.作者批判当今读书之人只是致力于记诵典籍中词句的学习方法,指出这样学习只会造成“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的严重后果。

    C.作者认为,读经书的目的是求人之道,以明本心,至于经学文字,它们不过如糟粕一样,本身并没有特别的价值。

    D.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要求研究学习的人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探求自己的内心,在探求中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4分)

 

 

 

   (2)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

 

   (3)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

王学泰

    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按国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按照“夷人”对待。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亨”。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振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衰减。上个世纪从60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改变,但井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渎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足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I0月6日16版)

 

 

 

1.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是                                    (    )

    A.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

    B.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C.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D.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

2.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是                                (    )

    A.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

    B.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C.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三者合而为  ,突出了人文的重要性。

    B.“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

    C.上个世纪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化的敬畏。

D.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进行文化重建。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10月29日,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出峰值性能为每秒1206万亿次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在湖南长沙亮相。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B.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

    C.《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研究制定工作自2008年启动以来,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基础上,经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公正征求意见稿,于2010年2月28日公布。

    D.邓老师对自己的教学严格要求,对年轻教师细心指导,所以我们选他做学科带头人是当之无愧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我们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自主思考获得一得之见

    B.娱乐圈的一些女明星为了吸引眼球、迅速出名,有的重包装,有的玩“自曝”,有的靠走秀,手段不同,各有千秋

    C.所谓“对别人用儒家,对自己用道家,对上级用墨家,对下属用法家”,虽然很有点实用主义的味道,但也不失为一种学习和传承,当然,这只是我的门户之见,姑妄言之。

    D.近年来,学术造假盛行,影响极力恶劣。教育界委员呼吁,对造假者,要抓住一个,严打一个,以儆效尤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渐渐浮出水面——珠三角、长株潭纷纷      一体化进程,各区域也开始规划城际轨道网。

    ②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于1月17日凌晨0时12分成功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        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③进入2010年1月份以来,由于受罕见的         低温气候影响,黄渤海出现30年以来最严重的海冰冰情,其中渤海海域结冰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超过渤海海域40%。

    A.启动    预订    持续             B.起动   预定   连续

    C.启动    预定    持续             D.起动   预订   连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