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鞋说 我曾把鞋子说成是“臭脚的容器”,这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鞋说

我曾把鞋子说成是“臭脚的容器”,这看来是不对的。应该说,它是“人生的容器”。要知道除开睡眠时间,人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在鞋上度过的。随着昼夜交替,人交替着把自己搁在床上,装进鞋里。

鞋子因脚与土地的长期较量而出现,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鞋”这个汉字造得有点意思,右边两个“土”相叠,鞋底是“土”。鞋面也是“土”。它真正是一路风尘。帽子虽高高地戴在头上。但它的重要性远不及鞋子。人可以不要帽子,却不可不穿鞋子。漫漫人生路上,会踏上多少刺脚的荆棘、硌脚的石块、烂脚的秽物?没有鞋子,人就是有一双铁打的脚板。也受不了刺、硌、蚀的摧残。鞋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帮助易伤的脚征服了路的漫长和崎岖。

鞋子因实用而存在,但它的存在已不具有形而下的意义。

对一个生命的祝福,往往少不了鞋子。乡村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凡小孩做满月、做周岁、做十岁。或是成人做寿等,送礼的至少要备一双鞋。那意思是祝福人家顺利、健康地走向新的人生里程。十岁那年的生日,我收到很多的礼物,但最中意的还是二娘送的一双黑帆布胶鞋。它是那么合脚、那么软和,穿着它走路,欢喜得让人连蹦带跳的。这让我今天想起来,还感到有一股生命祝福的深意在涌动。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工,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她大多是母亲、妻子或情人。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我在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鞋里装满了母爱的温暖。

“文革”时期,在村前那条碎石铺成的公路上,经常有所谓的黑帮分子被游斗。造反派不让他们穿鞋,让他们把两只鞋用绳子系了,挂在脖子上,扎脚的石粒刺得他们直蹦高,路上留下一串鲜红的血迹。

那些造反派还一个劲地在身后推搡。那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折磨!德国曾经有一个展览,里面有幅黑人抱着流血的赤脚痛苦万状的照片。一个叫弗里茨的人当众流下了眼泪,他办起修鞋店,建了捐鞋台——带动德国人逐年向非洲捐鞋。从对裸足受难人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检测出这个人的善恶。要知道,鞋的有无关乎幸福与痛苦,鞋的予夺见出大爱与大恶。

鞋与脚还有一个合与不合的问题。鞋子最重要的品质不在美观,不在耐穿,而在合脚。鞋子合脚,人才能在人生路上迈开大步。鞋松不得,松了会不跟脚;也紧不得,紧了会不养脚。跟脚,养脚,才算得合脚。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乡下人常言,三天穿不上是一双好鞋,三天穿得上是双草鞋。鞋子开始是要紧一些的,需用鞋拔子帮忙,才能勉强把人的脚装进鞋子里去,三天不舒服过后。就很跟脚、养脚了。现在不少城里女性只讲时髦、漂亮,不讲跟脚、养脚,彻底违背了人类穿鞋子的初衷,结果往往自虐如受刑,这真令人叹息。

鞋子是否合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人穿有形的鞋,也穿无形的鞋,人与鞋的关系可以上升到哲学层次。

当第一双鞋子穿在远古初民的脚上,人类就再也离不开鞋子了。从襁褓中那种底部塞满棉花的软鞋到能让人穿着行走的草鞋、布鞋、胶鞋、塑料鞋、皮鞋等样式的鞋,早已形成一个完整系列。鞋陪伴人的一生。陪伴每个人走过或平坦或泥泞的征程,走过希望的田野,也走过失败的麦城。各式各样的鞋负载着我们的生命,如同接力一般.把我们送抵一个个的人生驿站。“人生能著几两屐”是谢灵运说的话,意在劝导人们寄情山水。我们何尝不能把这句话视为对人生的警戒?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珍惜我们生命的鞋。

(2008年10月19日《中国教育报》第4版)

1.作者在文中阐述了鞋除了实用意外的哪些意义?(4分)

 

 

 

 

2.分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鞋说成是“人生的容器”?

 

 

 

 

   (2)“无形的鞋”指的是什么?应当怎样处理与“无形的鞋”的关系?

 

 

 

 

3.文章第五段写到了母亲在等下纳鞋底的情景,请具体分析这一段描写的表达特色。

 

 

 

 

4.作者在文末引用谢灵运的话并抒发了一番感慨,对此应如何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①祝福生命,②承载母爱亲情。③检测人的善与恶、痛苦与幸福。 ④启迪人们思考束缚与保护的关系。(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1)①鞋负载着“形而下”的肢体。人的一生除开睡眠,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在鞋上度过的。②鞋还负载着许多(“形而上”)的精神,能给人生命的感动和启迪。    (2)“无形的鞋”指人生中的限制、束缚、规矩等,它对人而言既是束缚,也是保护。(意思对即可)(2分) 处理方法:①选择“合脚的鞋”,即选择适合自己的规矩、制度等来约束人生。②要给自己一个适应规矩、制度等的时间,逐渐磨合、适应。 3.① 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母亲纳鞋底的情景,表现出母亲的勤劳、灵巧。 ② 细节描写。通过母亲深夜纳鞋底的细节,表现鞋承载着母亲深深的爱,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母亲的敬仰、感激和缅怀之情。 ③“顶过”“夹住”“拔出”“拉”“抽”等动词使用准确、生动,极富感染力。    (每项2分,任答两项即可) 4.谢灵运的话原意是:人生苦短,一辈子能穿几双鞋呢?劝导人们及时行乐,寄情山水。作者借用来警戒人生,表达了珍惜时间、珍惜生活、珍惜生命,走好人生之路的愿望。(2分,意思对即可,只照抄“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疼爱我们生命的鞋”酌情扣分) 起到了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1分)。 (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业词成为汉语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语言现象,其中有不少外来词翻译得绝妙,把音义与汉语结合到极致。仿照下面的示例,从所提供的五个外来词中选择一个写一段话(不超过60字)。

    外来词:雪碧Sprite、波音Boeing、可口可乐cocacola、迷你裙miniskirt、秀Show

    示例:雷达,音译自radar,指无线电波探测装置,它号称“千里眼”。“雷”字,让人想到电闪雷鸣,突出了这种“千里眼”探测速度之快。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妥,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目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我是广天学院新闻专业2008届三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尽快与我洽谈。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     (3)将        改为          

 

查看答案

 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

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与《湖光山色》基本上是在公众的视野之外,但这恰恰说明了,本届评奖并没有把作品的知名度太当回事,它所看重的还是作品的文学品质和文学价值。这使得这个中国文学最高奖的颁布,第一次显得这样平静,而少了很多口舌和是非。而它的另一特色,则突出表现为《暗算》的获奖。这个作品的获奖显示了这个奖项巨大的包容性;同时,它也开启了一扇门窗,意味着今后会有更多的风格迥异的作品被这个奖项所接纳。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2)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田园居》)

   (3)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但以刘日薄西山,               ,全命危浅。(李密《陈情表》)

   (4)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汉宫春

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1)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人误许”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何作用?(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