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行为艺术不是“极端”的代名词 一 商(商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行为艺术不是“极端”的代名词

商(商报记者刘洋):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已于昨日开幕,请您介绍一下艺术节的基本情况。

陈(陈进,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1992年参加广州油画双年展;1999年在北京实施作品“数字访问”;2000年至今,策划、组织、参与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艺术节的筹备已基本就绪,由于本次艺术节将持续两个月的时间,目前10多位艺术家已经到达北京,此后各国艺术家会分阶段陆续到京。

  商:本次国际行为艺术节有多少位艺术家参加?

  陈:到目前为止,是366位艺术家,但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有变化。因为艺术节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商: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的主题是什么?

  陈:OPEN,从第一届到现在的主题全部都是OPEN。

  商:本届在细节上会有哪些变化?

  陈:因为本次艺术节要进行8周的时间,因此我们邀请了8位策展人。他们思考艺术的方式、邀请的艺术家都不一样,从邀请艺术家的层面上,来体现他们的策展思路。

  商:据了解,一直以来,“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的资金主要是由您来解决,目前艺术节最大的困难是否是资金问题?

  陈:是的,资金是最大的问题。“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是一个民间的活动,而且是非主流的,在资金方面肯定会有困难。

  商:行为艺术常常被大家所误读,处境比较尴尬,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一些行为艺术多有暴力、血腥等成分,您如何看待这类的行为艺术作品?

  陈:从第一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到现在,我认为公众对行为艺术没有什么看法或者偏见,他们觉得行为艺术很有意思。行为艺术有很多人性化的内容,至于血腥、暴力等行为艺术作品,并不代表行为艺术的全部内容。

  本次国际行为艺术节将举办8周的时间,通过这两个月,就是想让公众真正了解行为艺术,消除公众对行为艺术的误会,行为艺术并不是“极端”的代名词。

  商:请您对行为艺术进行一下解读。

  陈:据我理解,艺术是发现问题的一种方式,在社会、文化、历史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来,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我把它称为理性批判。这种理性批判是通过文化的筛选以及长时间的思考得来的,而不是出于冲动、不考虑来龙去脉的批判。

  同时,从行为艺术的语言来讲,我将它归纳为诗意化的语言,因为诗意是一种隐喻的美感,很多人在语言方面去寻找它的可能性,它对美学是有建设性意义的。

  另外,行为艺术也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心灵体验包含对事物或环境的感受,一种领悟,其中包含了某位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起到的治疗作用,或者是一种升华的作用。

  商:据了解,“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在国外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在国内似乎很低调。您如何看待“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这种影响力上的差异?

  陈:无论哪种行业和学术方式,都分为学术价值和公众的影响力。我认为,“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在学术领域中是非常有影响的,但是在公众中影响力并不是很大。这其中有很多因素,我们会想办法尽力去解决它。

  商:您是否考虑过将行为艺术作品与市场相结合?

  陈:目前来说,这种结合很困难。市场是一种经济行为,任何东西进入市场都要符合经济规律,尤其是艺术。它和股票很相像,有很多炒作的成分,就要看炒家们是否愿意炒作它。行为艺术相对而言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不像油画已有很长的历史,运作得很成熟。

  商:您认为东西方行为艺术家,在表现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陈:我认为东西方行为艺术家的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亚洲艺术家填补了欧洲艺术家缺乏的东西。由于亚洲的社会环境、文化发展以及文明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还落后于西方,因此亚洲与欧洲所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对于亚洲的问题,艺术家的敏感程度和冲击力会更强一些,欧洲艺术家的作品可能会更注重人性心灵的东西,或者更注重语言本身的问题。

  商:据了解,您是画油画出身的,此后为何要转型做行为艺术?

  陈:因为我要寻找一种实验性的艺术语言。我认为架上绘画与行为艺术在实验性上相比,行为艺术的实验性更强,有更大的延展性。而架上绘画局限性较强,已经非常成熟了。

  商:您的第一个行为作品是什么?

  陈:一组名叫“访问”的数字作品。当时想把这件作品长期做下去,但是在作品的实施过程中,我认为这件作品本身存在一些问题,随后就停下来了,记得最后一个访问的是艾未未。

(选自2009年8月6日《北京商报》)

1.这篇访谈涉及了五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记者为什么没有一上来就询问被访人的情况,而是把这一环节放在了访谈的最后?(4分)

 

 

 

 

3.从这篇访谈看,要使中国的“行为艺术节”能像国外的那样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4分)

 

 

 

 

 

4.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行为艺术在中国普遍不被认可,行为艺术在中国似乎成了极端的代名词,艺术家动辄就自残、自虐,挑战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阅读了这篇访谈后,请你从艺术家的角度谈谈“行为艺术”究竟如何才能避免成为“极端”的代名词?(5分)

 

 

 

 

 

1.①艺术节基本情况;②如何看待行为艺术及作品;③如何扩大“OPEN行为艺术节”在国内的影响力;④东西方行为艺术家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⑤陈进转型做行为艺术的情况。 2.因为在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刚刚开幕之际,受众最关心的也最想了解的是本届艺术节的基本情况。 3.①资金问题;②让公众真正了解行为艺术,消除公众对行为艺术的误会;③遵循艺术进入市场的经济规律;④扬长避短,与西方艺术更好地交相辉映。 4.参考答案:①从艺术创作的出发点看,行为艺术家应坚持理性批判,而不是冲动的不考虑来龙去脉的批判;②从行为艺术的语言看,行为艺术家应追求诗意化的语言,给人一种隐喻的美感;③从产生的社会效益看,行为艺术应给受众心灵的体验与领悟,改善受众的消极心态,升华受众的美好心灵。(开放性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鞋说

我曾把鞋子说成是“臭脚的容器”,这看来是不对的。应该说,它是“人生的容器”。要知道除开睡眠时间,人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在鞋上度过的。随着昼夜交替,人交替着把自己搁在床上,装进鞋里。

鞋子因脚与土地的长期较量而出现,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鞋”这个汉字造得有点意思,右边两个“土”相叠,鞋底是“土”。鞋面也是“土”。它真正是一路风尘。帽子虽高高地戴在头上。但它的重要性远不及鞋子。人可以不要帽子,却不可不穿鞋子。漫漫人生路上,会踏上多少刺脚的荆棘、硌脚的石块、烂脚的秽物?没有鞋子,人就是有一双铁打的脚板。也受不了刺、硌、蚀的摧残。鞋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帮助易伤的脚征服了路的漫长和崎岖。

鞋子因实用而存在,但它的存在已不具有形而下的意义。

对一个生命的祝福,往往少不了鞋子。乡村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凡小孩做满月、做周岁、做十岁。或是成人做寿等,送礼的至少要备一双鞋。那意思是祝福人家顺利、健康地走向新的人生里程。十岁那年的生日,我收到很多的礼物,但最中意的还是二娘送的一双黑帆布胶鞋。它是那么合脚、那么软和,穿着它走路,欢喜得让人连蹦带跳的。这让我今天想起来,还感到有一股生命祝福的深意在涌动。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工,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她大多是母亲、妻子或情人。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我在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鞋里装满了母爱的温暖。

“文革”时期,在村前那条碎石铺成的公路上,经常有所谓的黑帮分子被游斗。造反派不让他们穿鞋,让他们把两只鞋用绳子系了,挂在脖子上,扎脚的石粒刺得他们直蹦高,路上留下一串鲜红的血迹。

那些造反派还一个劲地在身后推搡。那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折磨!德国曾经有一个展览,里面有幅黑人抱着流血的赤脚痛苦万状的照片。一个叫弗里茨的人当众流下了眼泪,他办起修鞋店,建了捐鞋台——带动德国人逐年向非洲捐鞋。从对裸足受难人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检测出这个人的善恶。要知道,鞋的有无关乎幸福与痛苦,鞋的予夺见出大爱与大恶。

鞋与脚还有一个合与不合的问题。鞋子最重要的品质不在美观,不在耐穿,而在合脚。鞋子合脚,人才能在人生路上迈开大步。鞋松不得,松了会不跟脚;也紧不得,紧了会不养脚。跟脚,养脚,才算得合脚。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乡下人常言,三天穿不上是一双好鞋,三天穿得上是双草鞋。鞋子开始是要紧一些的,需用鞋拔子帮忙,才能勉强把人的脚装进鞋子里去,三天不舒服过后。就很跟脚、养脚了。现在不少城里女性只讲时髦、漂亮,不讲跟脚、养脚,彻底违背了人类穿鞋子的初衷,结果往往自虐如受刑,这真令人叹息。

鞋子是否合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人穿有形的鞋,也穿无形的鞋,人与鞋的关系可以上升到哲学层次。

当第一双鞋子穿在远古初民的脚上,人类就再也离不开鞋子了。从襁褓中那种底部塞满棉花的软鞋到能让人穿着行走的草鞋、布鞋、胶鞋、塑料鞋、皮鞋等样式的鞋,早已形成一个完整系列。鞋陪伴人的一生。陪伴每个人走过或平坦或泥泞的征程,走过希望的田野,也走过失败的麦城。各式各样的鞋负载着我们的生命,如同接力一般.把我们送抵一个个的人生驿站。“人生能著几两屐”是谢灵运说的话,意在劝导人们寄情山水。我们何尝不能把这句话视为对人生的警戒?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珍惜我们生命的鞋。

(2008年10月19日《中国教育报》第4版)

1.作者在文中阐述了鞋除了实用意外的哪些意义?(4分)

 

 

 

 

2.分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鞋说成是“人生的容器”?

 

 

 

 

   (2)“无形的鞋”指的是什么?应当怎样处理与“无形的鞋”的关系?

 

 

 

 

3.文章第五段写到了母亲在等下纳鞋底的情景,请具体分析这一段描写的表达特色。

 

 

 

 

4.作者在文末引用谢灵运的话并抒发了一番感慨,对此应如何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查看答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业词成为汉语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语言现象,其中有不少外来词翻译得绝妙,把音义与汉语结合到极致。仿照下面的示例,从所提供的五个外来词中选择一个写一段话(不超过60字)。

    外来词:雪碧Sprite、波音Boeing、可口可乐cocacola、迷你裙miniskirt、秀Show

    示例:雷达,音译自radar,指无线电波探测装置,它号称“千里眼”。“雷”字,让人想到电闪雷鸣,突出了这种“千里眼”探测速度之快。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妥,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目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我是广天学院新闻专业2008届三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尽快与我洽谈。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     (3)将        改为          

 

查看答案

 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

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与《湖光山色》基本上是在公众的视野之外,但这恰恰说明了,本届评奖并没有把作品的知名度太当回事,它所看重的还是作品的文学品质和文学价值。这使得这个中国文学最高奖的颁布,第一次显得这样平静,而少了很多口舌和是非。而它的另一特色,则突出表现为《暗算》的获奖。这个作品的获奖显示了这个奖项巨大的包容性;同时,它也开启了一扇门窗,意味着今后会有更多的风格迥异的作品被这个奖项所接纳。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2)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田园居》)

   (3)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但以刘日薄西山,               ,全命危浅。(李密《陈情表》)

   (4)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