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传说中的夏铸九鼎,大概是打开青铜时代第一页的标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传说中的夏铸九鼎,大概是打开青铜时代第一页的标记。 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等桢祥意义。饕餮这种兽面纹,是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这符号在幻想中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从而是神秘、恐怖、威吓的象征,它可能就是巫、尹、史们的幻想杰作。各式各样的饕餮纹样及以其为主体的青铜器其它纹饰和造型,都突出了这种神秘威吓的残酷和凶狠。它们远不再是仰韶彩陶纹饰中的那些生动活泼愉快写实的形象,也不同于尽管神秘毕竟抽象的陶器的几何纹样。它们完全是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它们呈现给你的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这些怪异形象有雄健的线条,深沉凸山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2S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炫耀暴力和武功是氏族、部落林合并的早期宗法制这一历史时期的光辉和骄傲。的以继原始的神话、英雄之后的,便是这种对自己氏族、祖先和当代的种种野蛮吞并战争的歌颂和夸扬。殷周青铜器也大多为此而制作,它们作为祭祀的“礼器”,多半供献给祖先或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与当时大批杀俘以行祭礼吻合同拍。《吕氏春秋·先识览》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款咽,害及其身。”神话失传,意已难解。但“吃人”这一基本含义,却是完全符合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的。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祗。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种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在今天是如此之野蛮。在当时则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它尽管非常粗野,甚至狞厉可怖,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崇高美的。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这个动辄杀戮千百俘虏、奴隶的历史年代早成过去,但代表、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之所以至今为我们所欣赏、赞叹不绝,正在于它们体现了被神秘化了的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正是这种超人的历史力量才构成了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的本质。

    同时,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不可分割,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

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

童年气派的美丽——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所以,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能成为美。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

形象,尽管在夸耀威吓恐惧,却徒显其空虚可笑。它们没有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

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

    (摘自李泽厚《美的历程·青铜饕餮》,有删节)

1.下列有关“饕餮”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饕餮是神话传说中一种有首无身的食人怪兽,经由巫、尹、史们的宗教幻想演化为

了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饰。

    B.饕餮这种风格化了的、可怖的形象,比概念语言更能够恰到好处地表达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

    C.作为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青铜器上各式的饕餮纹样对本氏族、部落有保护的神力,对外则有威慑之力。

    D.继原始的神话、英雄之后,歌颂和夸扬自己氏族部落的祖先成为殷周时期青铜器上雕刻饕餮纹样的主要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从夏铸九鼎开始,青铜器中就凝聚了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以及客观历

史前进的超人力量。

    B.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已经不同于陶器纹饰中生动活泼愉快写实的形象以及神秘抽象的几何纹样。

    C.殷周时期大批杀俘以行祭礼,青铜器作为祭祀的“礼器”,其饕餮纹饰传达了对于野蛮吞并战争的颂扬。

    D.因为毕竟身处原始社会,狞厉的青铜器纹饰稚气未脱,仍然保持着人类童年时期的造型艺术原始、拙朴的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狰狞的青铜器纹饰大量涌现于早期宗法制社会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离开这个时代则

难以成为艺术审美的主流。   

    B.历史经常要践踏着干万具尸体前行,当时的野蛮年代必须通过m与火的凶残、恐怖来开辟道路向文明跨进。

    C.在远离了巫史文化的今天,青铜器已经成为审美对象,摆脱对暴力杀伐的感伤.今人才可能领略其中崇高狞厉的美。

    D.缺少了青铜艺术中深沉的历史力量和人类甲.期的童年气质,后世的造型艺术再夸张变形也难掩其空洞乏味。

 

1.C(A.它可能就是巫、尹、史们的幻想杰作;B.属无中生有;D.夸扬祖先只是目的之一,原文并没突出其“主要性”。) 2.A(双重性的宗教观念凝聚在怪异狞厉的饕餮形象中,选项的表述扩大了范围。) 3.D(过于绝对化。)  (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或许,我们曾游历过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山胜水;或许,我们曾目睹过许多以山水为题材的影视片和图片;或许,我们本身就居住在山环水绕的环境之中;至少,我们也曾品读过许多描绘优美山水的名篇佳作。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给予我们无穷的美感,也给予我们诸多的启迪。请以“我与山水”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看 树 高林瑜

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它自己的色彩。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在夏天的山道上,我推着满装学生课本的三轮车,看过树。阳光火一般灿烂,山道上是一棵棵苦楝树。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生长着。那树阴给我的心遮上了一把清凉的伞。于是,我用歌声开始装点这长长的山路,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这时,最好掬一捧山道旁清澈的泉水,让那一阵阵清凉去廓清那迷茫的视野。然后再摘几片大大的叶子,把阳光全装在心底。

在秋天的乡村,我带着学生们,看过树,我对他们说,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担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然后他们一个个把心贴紧树,紧紧地去拥抱那些树。这时我突然觉得,对于他们,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

在老家冬天的高原上,我曾和父亲赶路,看过树。那是一排白杨,它们和我们一样,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它们是钻天杨,很高大,但脚下却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苍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丽。那一刻,我们只是和树一样在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那是一排挂满冰霜的树,然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

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1).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这句话。

【答】:                                                                       

                                                                               

                                                                              

(2).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在四季看树时内心受到的影响和启迪。

 【答】春天看树:                                                              

       夏天看树:                                                              

       秋天看树:                                                             

冬天看树:                                                             

(3).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述树的特征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其中“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一句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方法。

C.“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前面写树转到后面写人。

D.文中提到树“能够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委婉地传达出一位乡村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

E.文章最后一段中哲人的话,把树的形象描绘得更加具体、逼真,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答】:【   】【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答】: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                                                                        

                                                                                                                                                             

 

查看答案

 

1.根据语境,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填空。(2分,每小题1分)

①请了你半天,好话说了一大堆,你才勉勉强强地应承了,这真是“                   

                              ”啊!

②“                                                     !”你我虽素昧平生,但同病相怜,还望和衷共济,以渡难关

2.根据要求默写.(2分,每小题1分)

③写出陆游《书愤》诗中赞美诸葛亮的两句诗。

                                                                

④写出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上阙中正面描摹赤壁景色的三句。

                                                            

3.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2分,每小题1分)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⑥青泥何盘盘,                    。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查看答案

 对王昌龄《从军行(之四)》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A.首句的一个“暗”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表现了长云蔽空、雪山阴暗的特点,写出了边塞的荒凉艰苦,写景壮阔悲凉。

B.第二句是个倒装句,正常的语序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一个“望”字,传达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有力地衬托了将士们精忠报国的决心和信念。

C.第三句的一个“穿”字,从正面写出了战斗之多、战争之久、拼杀之烈,突出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和艰苦。

D.第四句的一个 “终”字体现了将士们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不打败敌人,绝不回归家园!这是身经百战的将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雄壮豪迈,有令人热血沸腾的震撼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