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注①: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把社内人姓名写在簿册上,叫书社。后借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食                方:正            

B.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拜两次

C.取于君                 进:前进        

D.以百姓                 振:同“赈”,救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以君赐                     ②人皆得以隶使

B. ①桓公书社五百封管仲         ②谈笑

C. ①厚取之君不施于民           ②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D. ①使吏千金与市租             ②非利足也,而千里

 

3.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应为“向上”) 2.C.(C 项都表转折。A项分别为“的”“他们”;B项分别为“用”“而,表修饰”;D项分别为“送达”“达到”) 3.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 4.翻译 1)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 2)借以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百姓(的死)对国家也有重大作用。 3)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没有推辞并接受了,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 参考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则尽其天年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尽天年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C.皆出于此乎     D.生乎吾前,闻道也固先乎吾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不能容于远近     B.纷吾既有此内

C.行露宿       D.匹夫之有于社稷也

3.下列各句中,与“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斯固百世之遇也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段将“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将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将“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与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作对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B.写“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达对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

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题。这个主题,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对比的因素:“死”与“生”,当然是对比;有“大”有“小”,有“重”就有“轻”,有“匹夫”就有“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以至“高爵显位”,这里都有强烈的对比。

D.《五人墓碑记》并不孤立歌颂五人。作者在对比中,指斥了阉党,暴露批判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高爵显位”等;在映衬中,赞扬了周顺昌,肯定了“郡之贤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映衬,才充实了歌颂五人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一项是(  )

例:恐年岁之不吾与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贾余庆等祈请使诣北      于是乘其厉声

B.恐美人迟暮              佯狂不知所

C.将以有也                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D.请罪先人之墓            郡之贤士大夫请当道

 

查看答案

 对下列“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尝终日思矣           ②则施施行,漫漫

③呼中丞之名詈之         ④后人哀之不鉴之

A.①②的用法相同,意义不相同   

B.②③的用法不相同,意义相同

C.③④的用法不相同,意义相同

D.①②的意义相同,用法相同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买五人之头而

A.海安、如皋            B.安能豪杰之流

C.吾从而之              D.吾社之行为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