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答: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答: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意思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3分)

答:                                                                         

 

查看答案

 

  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不知怎么的,他决不赊格斯拉兄弟俩的账。如果有人拖欠他几双——比如说——两双以上靴子的价款,竟心安理得地确信自己还是他的主顾,所以走进他的店铺,把自己的脚伸到那蓝色铁架眼镜底下,那就未免有点儿太不应该了。

  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过了一会儿,可以看到他的或他哥哥的面孔从店堂里二楼楼梯口往下边张望——楼梯口是黑洞洞的,同时透出沁人脾胃的皮革气味。随后就可以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上身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或者说,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 

 ……

  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忘不了那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

  “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对不起,他响了。”

  “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

  “我想没有吧。”

  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

  “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

  由于我的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我内心里涌起了一阵怜悯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像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伤心情。

  “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他接受了我的定货,但没有皮革给我看;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

  “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为了讲究时髦,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惟一的一次。

 

1.人们从不赊格氏兄弟的账,走进他的店铺如同走进教堂那样心平气和,这是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一句中,“潜在因素”具体指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请思考,“体面”在这里指什么?格斯拉在这里为何会说出这些痛骂的话?(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注①: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把社内人姓名写在簿册上,叫书社。后借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食                方:正            

B.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拜两次

C.取于君                 进:前进        

D.以百姓                 振:同“赈”,救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以君赐                     ②人皆得以隶使

B. ①桓公书社五百封管仲         ②谈笑

C. ①厚取之君不施于民           ②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D. ①使吏千金与市租             ②非利足也,而千里

 

3.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则尽其天年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尽天年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C.皆出于此乎     D.生乎吾前,闻道也固先乎吾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不能容于远近     B.纷吾既有此内

C.行露宿       D.匹夫之有于社稷也

3.下列各句中,与“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斯固百世之遇也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段将“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将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将“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与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作对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B.写“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达对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

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题。这个主题,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对比的因素:“死”与“生”,当然是对比;有“大”有“小”,有“重”就有“轻”,有“匹夫”就有“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以至“高爵显位”,这里都有强烈的对比。

D.《五人墓碑记》并不孤立歌颂五人。作者在对比中,指斥了阉党,暴露批判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高爵显位”等;在映衬中,赞扬了周顺昌,肯定了“郡之贤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映衬,才充实了歌颂五人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一项是(  )

例:恐年岁之不吾与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