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3题。
人类征服流感之历程
从1918年到1919年,甲1型流感几乎传遍了全球,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受到了它的袭击,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死在炮火之下的人数还要多。1957年甲2型流感大流行。当年2月流行于中国贵州西部,3月传播全国,4月从香港出境扩散于世界,共死亡几十万人,流行地区发病率约50%。1968年甲3型流感大流行,发病率30%,病死率与1957年相近。在流感的困扰下,各国的工业停滞萧条,商业和交通被迫陷于停顿,到处都可以听到关于死者悲惨命运的故事。2009年墨西哥和美国发生由新型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疫情,继而疫情在全球多国爆发。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可引起中等流行,多表现为兵营、学校等的“单位内爆发”;丙型多为散发病例,婴幼儿最易感染。目前虽有治疗药物和疫苗,主要是针对丙型感冒,只能降低发病率,而不能控制流行。流感中度流行的年度,世界每年约损失10多亿个工作日,死亡60万人以上。由于人们常将流感与感冒混同,视流感为“小病”,更应引起全人类的重视。
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全球升温将给人口稠密并对疾病毫无准备的富饶地区带来可怕的热带疾病等等。大气层的漏洞导致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挪威、加拿大出现疟疾就是明显的例证。细菌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繁衍滋生,因为那里的人们经常保持身体的接触,吸入别人的废气。在水、废物、房屋、家具和食物中滋生的细菌,会像一场烈火在烘干的大草原上迅速地蔓延。
古人用芳香疗法来医治疾病,绝大多数是采用熏蒸法,燃点乳香、沉香、檀香、玫瑰花等芳香物,用以驱逐秽气、杀虫灭菌,对流感的治疗和防止其蔓延有一定的效果,这与后来的消毒水防治相似。隔离是现代对付流行病的常见办法。比隔离更进一步的是检疫,即预防,防患于未然。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因此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在新加坡,随地吐痰和乱抛口香糖可以处以拘禁等刑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采用综合防治法应对流感传播,如消毒、药物治疗、隔离、疫苗防治等。
当全球多国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之时,回首历史上曾经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灾难的传染病,以及人类与疫病抗争的艰苦历程、医学与疾病作斗争的前行足迹,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必须承认和正视人类的生存和正常生活正在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和警告,大到气候、环境、生态,小到我们的日常卫生习惯,都可能是疫病流行的诱因。
有这样一句话:“疫病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则是考场”,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人类与疫病较量的变迁。我们在这个“考场”上将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这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严峻的问题。
(节选自《人类瘟疫报告》,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对流感产生的原因和防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因而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够产生并迅速传播,疫情波及多个国家。
B.细菌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繁衍滋生,经常存在于人们的各种生活物品中,会像一场烈火在烘干的大草原上迅速地蔓延。
C.古人用芳香疗法来防治疾病,这与后来的消毒水防治相似,其对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和防止其蔓延也有一定的效果。
D.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已采用隔离、消毒、药物治疗、疫苗防治等综合防治法应对流感传播,防范措施更加合理。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1型流感、甲2型流感、甲3型流感都是世界性大流行,每次死亡人数都在几十万人以上,其中甲2型流感和甲3型流感的发病率相近。
B.目前的治疗药物和疫苗主要是针对丙型感冒,且只能降低发病率,不能控制流行。而对甲、乙型流感病毒没有防控的方法。
C.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是因为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不经过一个重罚严打的痛苦过程,就难以达到“不禁而止”。
D.回首人类与疫病抗争的历程,在我们正视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和警告之时,我们更应该注重日常卫生习惯,减少疫病流行的诱因。
3.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1918年到现在的近一个世纪,流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损失,人类必须重视这种“小病”,并寻求有效方法,从根源上进行防治。
B.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应该尽量减少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这是避免流感传播的根本途径。
C.甲型H1N1流感疫情成为“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严峻的问题”,这表明人类已经十分重视气候、环境、生态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D.疫病在当代是考场,面对全球多国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人类最终会彻底消灭流感病毒,在这个“考场”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匹狼被海水卷进了大海,它抱着一根木头漂到了一座小小的荒岛。
这是一个兔岛,填饱狼肚子的只有兔子。“这么多兔子,多好啊!我要把他们通通制成腊兔,等太阳将海水晒干后,再带回去慢慢享用。”于是他开始大量捕杀兔子,连兔王也变成了腊兔。
小岛上很快就没了兔子,狼吃着腊兔,等太阳把海水晒干。过了两年,腊兔全吃光了,可海水还是包围着小岛。不久,狼终于变成了小岛上一堆闪着磷火的白骨。
请根据材料寓意,提炼中心,自选文体。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语言运用,要求语言精短,并充分运用修辞方式。
①如果你是某粉笔产品的代言人,请你为粉笔设计两句广告词。
②元旦将至,请你以祝福新年为主题,为你的亲朋好友写一则短信或贺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划线句子,并仿写两个句子(每个2分,共4分)
有人说,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
课外拓展填空(每空1分,共6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晏殊、柳永、辛弃疾词中所创造的三种境界,来说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一种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对学问、对事业的企望和追求;第三种境界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在学问、事业追求中理想实现时的喜悦和欢乐。
择死与择生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阊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生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亡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死的。
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泪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知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
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亲友都极度痛苦的——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直谏烈臣;但司马迁以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郭分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国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傲到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导,彝政从文,从匍圃于地的殿臣电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池不愧为敢于在朝室上和禁镭人臣的君臣伦罂理急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屈原择死,司马迁择尘,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择尘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第1段“这中国式的生命”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义,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解释。
答:
2.仔细阅读箕4段中画横线的三句话。请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答:
3.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答:
②(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答:
4.(6分)有条理地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的崇高意义。
②司马迁择车
⑧他们择死与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