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s1] 眼光是一种关注,有时透出严厉,有时充满温情;眼光是一种洞察,很多东西...

 [s1] 眼光是一种关注,有时透出严厉,有时充满温情;眼光是一种洞察,很多东西往往取决于你是否有敏锐独到的眼光……

       请以“眼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s1]18.

 [s1]  作文(基本按照20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操作,建议基准分为50分) 作文阅卷评分操作标准 一类卷:63——70  切题,有深度,语言好。 二类卷:56——62  切题,语言好。 三类卷:49——55  基本切题,语言较好。 四类卷:42——48  基本切题,语言一般。 五类卷:28——41  有点跑题,语言较差。 27分以下:严重跑题,语言差。(说明:字数不足100,0——5分;200左右,6——10分;300左右,11——20分;400左右,21——30分; 500左右,31——40分;600左右,41——46分;有问题卷,格调低下,不超过15分。)  [s1]18.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公众掌控遥控板是最大的时务

       央视《新闻联播》是中国的脸。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新闻联播》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新政即将启动的消息传出,会引来中外舆论那么强烈的关注。其实2006年《新闻联播》更换主持人,就已经有国际媒体惊呼:“天哪,他们居然面带微笑播新闻了。”

       显而易见,《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表情已经不是他们个人的表情,而是国家的表情,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所以,当他们微笑出镜时,会让外部世界惊讶。原来中国并不总是那么沉闷,那么紧张,那么单调乏味。中国也会微笑,而且笑得那么亲切,那么明亮。

       人人蓝装像群蓝蚂蚁的传统中国形象,从此一去不复返。代之而起的是一个鲜艳的中国,一个多姿多彩的中国。无须高声强辩,悄然之间这已颠覆了世界对中国的观感,一个人性化的中国,一个不仅可敬而且可亲的中国,开始得到世界的认同。

       人性化也是中国新闻变革的主题。相对于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新闻显得过于滞后,久被抑制的变革冲动也就愈加强烈。《人民日报》评论版在河南王帅案中执著地追问,英文版《中国日报》在邓玉娇案中仗义执言,《环球时报》英文网站对当下前沿话题毫不回避,都显示了难得的职业勇气。《新闻联播》此次最大规模的新政,客观上是对强大的社会心理的回应。

       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回应。无论播报风格向轻松、活泼的转化,还是领导人新闻比例的压缩,从形式到内容的这些变革不管怎样千差万别,旨趣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尊重公众的需求,更尊重新闻价值和传播规律。如果说,中国硬实力的爆发性增长,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崛起,发端于市场化供给,即发端于消费者主权的回归;那么中国软实力的爆发性增长,中国新闻在世界上的崛起,同样有待新闻的市场化供给,有待新闻消费者主权的落实。

       识时务者为俊杰。遥控板早已掌握在公众手中,公众的关切,公众的偏好,公众的选择,正决定着频道的方向、新闻的方向,对新闻界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时务。

1.[s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他们居然面带微笑播新闻了”,说明在2006年《新闻联播》更换主持人之前,播报新闻的主持人是从来不会微笑的。

       B.当代表国家形象的主持人微笑出镜时,国际媒体为之惊讶,而这种形态改变之前,《新闻联播》很少受到外部世界的关注。

       C.《新闻联播》主持人形象的改变,同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一样,很快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印象,新闻主播形式开始得到世界的认同。

       D.要求新闻播报风格向轻松、活泼化转型,是目前较为强烈的社会心理,迫于这种公众压力,《新闻联播》节目才不得不作出必要的改革。

2.[s2] 联系文本内容,概括“世界对中国的观感”的具体内容。

 

 

 

 

3.[s3] 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促使新闻变革的主要目的和意图。

 

 

 

 

 


 [s1]15.

 [s2]16.

 [s3]17.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以下4题。

另一片天空

                                                                 韩少功

       ①一片落叶是千里山脉,或者万里沙原。如果手中镜片有足够的放大功能,我们还可以看到奇妙的细胞结构,雪花状的或蜂窝状的,水晶状的或胞胎状的。我们还可能看到分子以及原子结构,看到行星(电子)绕着恒星(原子核)飞旋的太阳系,看到一颗微尘里缓缓推移和熠熠闪光的星云。

       ②但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张望。我曾从乡村进入城市,从湖南迁至海南,还眼睁睁看着不少朋友去了北京或上海,德国或南非。我的机会也来了。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有人找我谈话,动员我去中国作协工作。两位已入仕途的文学界朋友,也在宾馆里私下劝我直至深夜,说如果你不到北京,不到某个位置,很多东西没法看到,岂不有点可惜?

       ③我相信朋友的好意,相信自己一旦错过了北京,会确实错过很多见识。但那又怎么样?我还没有到过南极洲,没有到过月亮,没有到过火星,没有到过银河系以外的空间。我也不可能看到22世纪以及往后更远的年代,看到儿童们在幼儿园里耍弄基因玩具,看到妇人们在杂货店购买核子炊具,看到太空旅游的星际列车和激光天梯,看到人类用药片或芯片改变人性——那样的世界会不会像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同样把我吓晕?从这一点看,即使进入京城,我仍然是一井底之蛙,反过来说,即便我能够风光活上三辈子乃至三十辈子,同样难以做到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我仍然不可能走出自己近乎逼仄和速朽的身体,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前面仍有地平线和太平间的冷冷拦截。

       ④旅游是对履历的一种弥补,旅游业鼓励人们对世界展开足迹扩张和镜头攻略,引导人们朝远看和朝外看。但旅游者的看,不过是把大多数已经出现在媒体的场景,来一次现场的核对和印证;不过是把已被他人用眼光品尝过的场景,再来一次残渣咀嚼和旧货收买。其一般过程,是交出一笔钱以后,被交通工具规定了观察线路,被旅游设施规定了观察方位,被讲解员规定了观察时的联想,还有“到此一游”的摆拍地点以及固定的笑容。旅游者于是心满意足:天下第一峰呵,举世无双呵,不虚此行呵,诸如此类。

       ⑤他们离世界越来越远。

       ⑥我是个不可救药的旅者,连黄山、庐山等等都没有去过。一听哪里火就对哪里怕。在我看来,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F·佩索阿说,他更愿意“游历第八大洲”,即蜗居斗室里的个人想象。我没有他那样自闭,只是相信空间还有另一种展开方式,相信人们完全可以投入另一种远行,比方以前面的荒坡一角为目的地,订一张免费船票或免费机票,于是在手中的石片上俯瞰黄山,在杂草里发现大兴安岭,在身旁的石涧清潭中触摸太平洋。

       ⑦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自立宪法,发动革命,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任意创建共和国。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捏一捏火星,搓一搓金星,摘一颗冥王星放人口袋,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举步跨进另一条银河——这一切只需要我随便找个什么地方蹲下来,坐下来,趴下来,保持足够的时间,借助凝视再加一点想象,就可以投入另一片灿烂太空。

       ⑧我终于在一片落叶前流连忘返。

(选自《美文精粹》2009年第6期)

1.[s1]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们“奔走和张望”的具体表现。

 

 

 

 

2.[s2]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一片落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s3] 第6自然段“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一句中,“人们的野心”“传统的空间意识”分别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4.[s4]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怎样才能找到“另一片天空”。

 

 

 

 

 


 [s1]11.

 [s2]12.

 [s3]13.

 [s4]14.

查看答案

 [s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韩愈《师说》)

   (3)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4)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苏轼《赤壁赋》)

   (5)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6)梅须逊雪三分白,                     。(卢梅坡《梅雪》)

 


 [s1]10.

查看答案

 [s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5分)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s1]9.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阎典史传

邵长蘅

      崇祯十四年,阎应元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应元往来驰射。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巡抚状,以钦依都司掌徼巡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

      豫王大军渡江,弘光帝寻被执。诸生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明选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夜驰入城。是时城中兵不满千,又饷无所出。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令户出一男子城,余丁传餐。令曰:“输不金,出粟、菽、帛、布及他物者听。”

      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乃驾大炮击城,城垣裂。应元命用铁叶裹门板,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一灯,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

      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广昌伯,降本朝总兵者也。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

      应元性严毅,号令明肃。轻财,赏赐无所吝。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而哭之。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贝勒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应元骂曰:“败军之将,被禽不速死,奚喋喋为!”又遣人谕令:“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即撤围。”应元厉声曰:“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叱之去。

      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旦日,城俄陷,大军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俄而,应元死。

1.[s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巡抚状                  闻:使听到

      B.令户出一男子          乘:登

      C.输不金                  必:一定

      D.若将缒城营者            斫:砍

2.[s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阎应元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                    (    )

      ①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     ②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

      ③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          ④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击鼓叫噪

      ⑤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⑥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3.[s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阎应元刚任职,江盗猖獗。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号召民众抵抗,从者千人,布列江岸,击退江贼,为民除害。

      B.清兵过江,十万士兵包围江阴城,诸生拥戴陈明选守城。城中兵不足,粮饷无着落。阎应元动员百姓捐物捐钱做好守城准备。

      C.刘良佐是弘光朝的总兵,投降清朝后,来劝降阎应元。阎应元深明大义,不为荣华富贵所诱,以忠诚之心拒绝投降。

      D.城破时,阎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英勇杀敌,临死毫无畏惧,坚贞不屈,和降将刘良佐对比更显浩然正气。

4.[s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诸我。

 

 

   (2)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而哭之(4分)

 

 

   (3)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3分)

 

 


 [s1]5.

 [s2]6.

 [s3]7.

 [s4]8.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