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和谐的文化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和谐的文化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的广泛尊重,文化上的传统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渊源,其实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在中国古代经典论述中,“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里的“和”,一意即“适合”, 但亦可做“和谐”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礼”的作用,是“和”, 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孟子也说“夭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就是说,要办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可见,“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礼”指一种既定的政治秩序,而“和”更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因此,与“礼”一样,“和”,即和谐、适合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它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如阴阳、天人等,同时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等;它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为了实现建立一个和谐的、有秩序的社会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在政治理论、政治构想以及政治实践过程中,都设定了自己的价值原则。“礼乐制度”的制度安排、“中庸精神”的思想原则以及民本主义的政治诉求,即是为构建和谐、有秩序的社会的理论主张。

    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与此同时,“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并没有去排斥,而是一直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中国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起来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 特别是鼎盛时期的唐代“贞现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央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中华文化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过程,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中,中华文化会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摘自2010年1月22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和合”思想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和”是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和”即“和谐”。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要办成任何事情,和谐与合作最重要。

    C.荀子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说明“和”与“礼”的价值观是不一致的。

    D.“和”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和”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2.下列对“和合思想”作用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秦汉以后,“和合”思想普遍渗透于诸子百家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B.“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设定自己的价值原则,构建和谐、有秩序的社会的理论基础。

    C.正是由于“和合”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才最终实现了与众多外来文化的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D.“和合”思想必将会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会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和合”并举,就是和谐、协调与合作。

    B.“和合”思想既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体。

    C.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 、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都受到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

    D.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得到世界的广泛尊重,其“和谐”的文化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B.“和”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常常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它也常常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C.世界上很多事物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和合”思想主张彻底化解矛盾和冲突,使不同事物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

    D.美国充当着“国际警察”的角色,实际上是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跟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1.C(根据原文第3自然段中所说:“‘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因此,与‘礼’一样,‘和’,即和谐、适合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从这里所说的“和”与“礼”“互为表里”、“与礼一样”的论述来看,说明“和”与“礼”两者的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 2.A(“诸子百家”存在于先秦时期,而不是“秦汉以后”。同时,将原文中的“各个时代各家各派”表述为“诸子百家”是偷换了概念) 3.D(“和谐的文化传统”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因为“和谐”只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4.C(“和合”思想并不是主张彻底化解矛盾和冲突,原文第4自然段的信息是:“它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这几年来,中国军队——尤其是海军——实力增长迅猛,某些国家有必要为此而担心吗?关注中国是必要的,但不该歇斯底里地对中国感到恐慌。

    B.一项民调显示,美国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对联邦政府的工作方式感到“不满”,或者干脆感到“愤怒”。民众估算,他们上缴华盛顿的每一美元税平均有53美分“被浪费”。

    C.中国政府发布报告说,去年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包括新房和二手房)同比上扬7.8%。

    D.一位教育专家曾精辟地指出:孩子的一切问题,根子在成年人身上。解铃还须系铃人,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也就是需要成年人作出样子。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尽管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靠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就业压力沉重。

    B.“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造福人类的宗旨。

    C.去年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分赴黑龙江、湖北、吉林、江西、安徽等地,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关于稳定粮食生产、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D.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第四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上透露,我国将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水污染治理项目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的收费,以保障城市用水安全。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海地1月12日发生地震之后,截止1月31日已有将近50万人逃离该国首都太子港。

    B.中国督促美国取消奥巴马总统与流亡国外的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之间的会晤,以防已经紧张的两国关系进一步受损。

    C.在举办2010年冬奥会的世界著名城市温哥华,有一对华人父子,一个拍照,一个写文,把城市设施中无处不在、体贴入微的细节,声情并茂地展示在公众面前。

    D.虎年已至,“虎市场”也悄然升温,很多城市的商场里各种各样有关老虎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老虎毛绒玩具、老虎十字绣、老虎金饰、虎年台历等等成为抢手货。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邀翔    绊脚石    真知灼见    树倒猢狲散

    B.寒碜    显像管    冠冕堂皇    时事造英雄

    C.厮打    增值税    指手画脚    慷他人之慨

    D.熟稔    顶梁柱    世外桃园    针尖对麦芒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聚讼(sòng)   伉(kàng)俪   憎(zēng)恶   力能扛(káng)鼎

    B.咂(zā)摸     尺牍(dú)     猥(wěi)琐    胁肩谄(chǎn)笑

    C.绮(yǐ)丽     欺侮(wǔ)     膏腴(yú)     垓(gāi)下之围

    D.形骸(hái)    岑(cén)寂    包庇(pì)     蓦(mò)然回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