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1.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4)题。 乡 村 铁 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

 

1.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4)题。

乡 村 铁 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篇作者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这一行文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B.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C.第五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

D.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凸显了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的风貌。

E.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我”的根就在乡村。与乡村比较起来,城市是让人厌恶的存在,是宁静美好的乡村的对立面,文章中处处都有“我”对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批判。

(2)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妙处? (6分) 

 

 

 

 

(3)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①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

 

 

②(他们)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中的“铁质”具有某些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的品读,谈谈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

 

 

 

 

 

 

1.(1)B E(5分)(B作者并未对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同时描写地也不是“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E作者对缺少铁质的城市的确有所批评,但不能上升为厌恶和批判,“处处批判”的断语更不准确。) (2)(6分) ①是我永远的家园。②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③乡村是农民的部落,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④乡村可以为我们提供粮食。(答出2点就可给全分)(4分) 妙处:土地是铁质的来源,乡村的铁质就存在于乡村的土地之中。作者 写乡村土地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乡村铁质对于乡村的重大意义。 (3)(6分)①对于农民来说,种子就意味着希望,当他们把种子播撒在这片坚实的土地上的时候,内心深处就已经在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②农民勤劳工作的身影遍布乡村,他们的勤劳付出使乡村每一刻都充实丰富且充满了生气。 (4)(8分) 作用: ①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与开头作者强调的乡村的重要性相呼应。②人们不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够挺直脊梁的。 象征意义:①是一种人格或性格的象征,作者希望人人都能拥有铁质性格,高昂豪迈,不要被烦琐深奥的说教束缚。②是生存意义的象征,生活着的人们无论生活在乡村亦或生活在城市,都应该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铁质,铁质是人们永远的支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老病有孤舟。

(3)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

(6)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2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

答: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生六子,九龄其第五子也。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是时,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于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①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地滨大江,俗俭啬而鲜知学。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闺门之内严若朝廷。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注】①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学行为里人所宗                宗:尊崇

B.九龄不以职闲自                佚:放纵

C.或未可与语,则不              发:发放

D.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也      措:放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②若民,无恒产,因无恒心。

B.①俗俭啬鲜知学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

C.①与弟九渊相师友              ②若入前寿

D.①男女班各供其职              ②余船次俱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但在秦桧把持朝政时,没有人讲程氏之学,学员都不遵循礼法,陆九龄就干脆回家,一边跟着父亲兄长努力讲学,一边求名师读百家,昼夜发奋博览群书。

B.陆九龄在乾道五年考中了进士,本来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学说,就改任兴国军教授。只是还没上任,赶上湖南的茶寇剽庐陵,人心惶惶。

C.陆九龄不仅在追求博学和习武练兵上用心,在治家方面也井然有序,他以礼传教对社会影响也比较大。他去世后,皇帝赠奉赐谥。

D.陆九龄对于向他求教的人授课,方法是灵活的,如果人家需要他讲,他就从容地陈述讲解;如果人家不说出自己的困惑,那他也不急于先为人师,而是尽量让对方自己体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

 

 

(2)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4分)

 

 

(3)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戏和休息……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在一起,它已经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要求:

请自选一个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以及含意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有位学生考取了大学,给曾经对很有帮助的老师发了条手机短信表示感谢。其中有不得体的地方,请改正。(找出并改正四处。4分)

老师:你好!

在高中阶段,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我能有今天,是你鼎立相助的结果。你的教学造诣是那样浓厚了,令同学们刮目相看。我将永远铭记你的教导,认真读书,好好改造,不辜负你的希望,

你的学生  王珊

2009年10月28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