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完成后面的题目。 (1)右图中有一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请写一...

 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完成后面的题目。

6ec8aac122bd4f6e

 

 

 

 

 

(1)右图中有一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请写一句或几句话,表达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并在句中用上这两个标点符号。

(1)                                                              

                                                                   

                                                             

 (2)这幅漫画揭示的道理常常被人忽视,或者常常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不可思议。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这个道理。

 (2)                                                              

                                                                   

 

(1)怎么可能这样呢?他那么小的靶心都能一箭射中,我这么大的靶心却屡 射不中!(3分。不涉及左靶,扣1分;不使用问号或感叹号,扣1分。所 写内容完全不符合画意,不给分) (2)3分答例:有时候,目标看上去越难达到,反而越会使人全力以赴,最终达到目标;相反,目标看上去越容易达到,就越有可能令人掉以轻心,反而无法达到。(满分答案既要符合画意,也要符合题干中“常常被人忽视,或者说常常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不可思议”的要求) 2分答例: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完成艰难的任务;平庸的人,连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1分答例:要想在竞争中不落下风,需要平时练好本领。 0分答例:射箭不容易,初学的人不可能射中靶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召开,本次会议同期举办“未来之声”活动,将邀请约百名来自各经济体的学生代表和指导老师来参加了活动。

B.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犹如置身于《红楼梦》的情境之中。

C.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诗人吗?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诗歌吗?诗歌的没落折射出当代人精神世界的落寞,能否构筑精神的家园,重拾诗意是唤醒诗歌激情的根本所在。

D.当代大众文化以其消遣娱乐作用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性的压抑,因此具有某种历史的合理性。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最令我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

一般透明,在今天这个年代实在难能可贵。

B.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

C.假日里,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我们的身心得

到了极大放松。

D.今天的班会上,班主任让张一斌同学介绍自己助人为乐的事迹,他竟然

出言无状,脸憋得通红,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应该做的。”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呼/舌    训恶不悛    所向披靡之音

   B.阑/蹒    下/一年半    退避三/魂不守

   C.扎/钱    漏/蜉撼树    妙惟肖/娓动听

   D.河脚    捉/周公吐   风尘仆/前后继

 

查看答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奥斯卡决胜之前接受采访   张艺谋:得失平常心

《南方都市报》记者  谢晓

记者:《英雄》在国内取得这么大成功,这给你的奥斯卡之行带来了什么压力吗?

张:没有,《英雄》在商业上是空前成功的,不仅在中国,韩国、泰国、所有东南亚国家……都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破纪录的数字,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这么卖钱,前不久有媒体说是因为在国内做了特别的炒作,那我想其它地方已经是有游戏规则的,所谓“车走车路马走马路”,它们总不存在恶性炒作,所以我一直在想,可能我们需要总结一下怎么去吸引观众看电影。至于奥斯卡,以前我也来过一次,它就是这一套,就像一个大聚会,美国人的电影游戏,大家盛装而来,我语言不通,就是来看热闹。

记者:您获奖无数,那在您看来奥斯卡奖的特殊意义在哪?

张:中国老百姓有奥斯卡情结,其实圈中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美国人的奖,只是美国人的评判标准,与其它电影节不一样,它不代表最高水准,但中国人很特别,从媒体到老百姓始终有这情结,也许是因为影响力大,而在所有奖项中,它在商业上影响力最大,这可能与美国国情、它在电影界老大的地位有关。

记者:您得奖或不得奖希望说一些什么?

张:获不获奖都说得差不多,都是要感谢关注中国电影的人们。每年都有很多作品、导演出现,但通过奥斯卡游戏方式引起广泛关注也是一件好事。

记者:您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都获过奥斯卡提名,您怎么看奥斯卡奖的评选标准走势?

张:很难评价它的走势,从历年来看它没特别的标准,大标准是美国标准,但这么多年《辛德勒名单》和《芝加哥》就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有个共同点就是卖钱,好像美国评奖与影片的受欢迎程度与票房经常一致,很少看到爆一个大冷门,即从来未听说过沉闷的电影获奖的,这可能代表美国投票心理,他们还是希望电影能带给他们兴奋。

记者:您对这一届参赛作品大赢家《芝加哥》怎么评价?

张:这次《芝加哥》得提名最多,还是能给我一些启发,比如在传统歌舞片中作了一些转换和内心表达,这些新形式特别好,还有歌舞特别好看,音乐的表现方式很美国化,让年轻人有很强的节奏感,同时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命题,对社会对媒体等幕后有批判,这也是它获奖的原因吧。还是有一点思想性。

记者:马丁·斯科塞斯是美国坚持艺术个性的一位导演,他冲击奥斯卡20年了,一次没得,您怎么看?

张:马丁是我非常喜欢的导演之一,8年前我在他家吃饭还见过他妈妈,上次金球奖颁奖后有个聚会,可是人挨人,我等了两小时想祝贺他但他一直忙着,后来在一个人挤人的长过道里,我跟他擦身而过了。我很喜欢他的作品,在美国这样一个程式化的电影创作环境中,他的个性非常鲜明,但这次《纽约黑帮》不是他的代表作,听说原片长三个半至四个小时,现在看到的是两个半钟头,我觉得剪得很碎,不知是否导演原先的版本,但看得出他极具野心,想对纽约及美国人的历史进行浓缩,又都是大牌演员,能控制这么大题材已经很难了。

记者:您认为外国人能看懂《英雄》中的传统文化吗?

张:不管大家怎么看《英雄》,它里面充满了传统文化的很多视觉符号,琴棋书画对外国人来说可能很陌生,他们可能还觉得神秘,感到很遥远,不太像中国人能看那么透彻,但这未必是坏事。

记者:之前很多人认为《英雄》不可能得奖,因为离《卧虎藏龙》太近了,您认为假如它落败这是主要原因吗?

张:我也是这么个看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同类型两部电影一个奖不大可能,所以我也不太期望。

记者:您正在筹备下一部武侠片,那您是否会将《英雄》中的经验教训全带到下部片中去?

张:其实不能光拿《英雄》来说,我每拍一部片都会总结,我自己总结比媒体早得多,一般是剪完或看完拷贝就开始总结,我肯定是希望总结好的经验,每一部都能提高,但有这样的心也不一定做得到,有时自己认为做到提高了,和别人看你是两个标准,我很坦率地说,到今天我不是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断自己,我只要尽量客观严格要求就没问题,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众说纷纭该听谁的呢?我相信任何一个导演都不会听别人说来改变,创作最宝贵的是个人角度,评价往往是他人角度。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再见。

 (1)下列对该访谈的分析评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张艺谋对奥斯卡奖并没有盲目崇拜,而是认为它本质上是美国的电影游

戏,但借助它引起关注也是好事。

B.记者按预先设想在访谈中提到《芝加哥》,这很有必要,因为在此之前都是就张艺谋的电影展开访谈,提到《芝加哥》,有利于将访谈拓深拓广。

C.文中记者主要采用了直问的方式,频频发问,而很少说出自己的理解或

营造一些趣味氛围,但从效果看,采访还是很成功的。

D.张艺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外国人来说很陌生,也很神秘,因为看

不透彻反而会很有吸引力。

E.记者提到马丁·斯科塞斯其实是不明智的,会引起张艺谋不愉快的感觉——暗示自己有可能和他一样要多次空手而回。

 (2)这篇访谈是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问的?(6分)

 

 

 

 

(3)通过这次访谈,你可以看出张艺谋对电影有哪些追求?(6分)

 

 

 

(4)张艺谋说完最后一段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就结束了访谈,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评论一下?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并说一说你准备如何评论。

 

 

 

 

 

 

查看答案

 

1.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4)题。

乡 村 铁 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篇作者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这一行文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B.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C.第五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

D.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凸显了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的风貌。

E.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我”的根就在乡村。与乡村比较起来,城市是让人厌恶的存在,是宁静美好的乡村的对立面,文章中处处都有“我”对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批判。

(2)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妙处? (6分) 

 

 

 

 

(3)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①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

 

 

②(他们)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中的“铁质”具有某些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的品读,谈谈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