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们在不同时期...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们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相机,都有经典的照片留存下来。过去使用传统相机。一个胶卷只能拍30多张,而效果要等到整卷拍完冲印之后才能看清,拍坏了就不易弥补;不过,这样也使人在按动快门时格外慎重小心。现在人们普遍使用数码相机,简单方便,随看随拍,随拍随看,稍不满意就可删掉重拍,轻轻松松便留下百千幅画面;但有时拍得多了,中意的照片反而少了。

 

 

 参照“上海市2009年秋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以下5题。

游观音崖记

【明】都穆

    ①丁卯春,来官南都,地称佳丽,凡山之近而可游者,往往游之。闻观音崖屹立长江之上,为天下绝景,独以道远不及登。九月甲子,工部司务钱君,邀余及兵马梅君,为兹崖之游。午至崖下,其阳有阁,架空百尺。凭栏而眺,江之形势悉萃目前。舟楫往来,日过其下,俯可与语,诚亦奇矣。然予不能无感。

    ②夫江无心于舟楫也,而舟楫随之,幢幢往来,大率皆名利之人,而隐者不与焉。人而曰隐,亦以身处江湖,爱其清旷而可乐也。今既专于往来之人,则江湖为名利之途,而尘坌交集,又何清旷之有哉!予是以知隐者之难得,而人心之易溺也。今以江言之,其涛浪之掀怒,龙鱼之出没,人鲜不惧。逐于名利者,独易视之,以身试其不测,则江湖之险虽能溺人之身,而利名之溺人,又有甚于江湖者也。予与二君,身虽羁于簪笏,而兴则在乎山水。夫山水之乐,未有易也,疾病患难,有游而不可得:出而游矣,风雨晦明,虽游而不能乐。必暇而游,游而乐。又有如兹崖者,予辈得以觞咏其间.视人之冒险疾进,而以之为戒。则兹游之所得,可谓多矣。是用记之。

    【注释】①簪笏:当官。

1.下列选项中与“江之形势悉萃目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凡山之近而可游者    B.是以知隐者之难得

    C.又何清旷之有哉      D.予辈得以觞咏其间

2.第①段中“_________”的景象,引发了作者的感慨(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作者说“知隐者之难得,而人心之易溺”的依据是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南都景致美好,作者来此,常游“近而可游”之山。

    B.观音崖南有阁道,凌空而架,高达百尺,堪称奇景。

    C.隐者爱江湖清旷而不惧浪涛翻滚、鱼龙出没的险境。

    D.作者虽身处官场,而以冒险疾进为戒,兴在山水间。

5.同为游记,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表达方式上有相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以下5题。

齐宣王见颜斶

    ①齐宣王见颜斶,曰:“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日‘王前’,可乎?”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日:“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②颜斶辞日:“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颜斶(chù):齐国隐士。②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垄:坟墓。③虞:通“娱”,欢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有敢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   )  (2)不若死士之垄也(   )

  (3)寡人自取耳    (    )              (4)士生乎野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清静贞正自虞  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B.则再拜辞去也  人非生知之者

  C.王者贵        叫嚣东西

  D.王前趋士      若属皆且所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2)斶愿得归,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 

4.第①段在和齐宣王的论争中,颜斶所持的观点是“_________”,表现出颜斶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5.第②段颜斶怎样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请从“说话艺术”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以下3题。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称之“易安体”。

            ②旧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1.“易安”是指宋代著名词人________ (填写姓名)。

2.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

  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意愿。

3.请联系作品内容,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对本词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1)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礼记》)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孟子》)

(3)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4)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 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6) ______________。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7)文章本天成,______________。(陆游《文章》)

(8) 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题竹石》)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以下6题。

巴扬寺的微笑

蒋勋

①柬埔寨古称高棉。高棉吴哥王朝时代(公元802年一公元1432年)的建筑端正方严,无论是尺度甚大的吴哥城,还是空间较小的寺院,都方方正正,有严谨的规矩秩序。空间在严格的方正中追求一重一重向上发展。通常寺庙建筑以五层坛城的形式向中心提高,由平缓到陡斜。每一层□□到另一层,阶梯都更陡直,最后逼近于九十度仰角。缘级而上,不仅必须手脚并用,而且也要专心一意,不能稍有分心。稍有懈怠,便要摔下,粉身碎骨,稍有退缩,也立刻头晕目眩,不能自持。这让人觉得在通向信仰的高点时要万分精进专一,才能使物理的空间转换为心灵的朝圣。坛城最高处五座耸峻的尖塔,是整个建筑的中心点,是全部空间向上拔起的焦点,象征须弥山,那是佛教中诸神所在之地。

②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哥特式教堂也追求信仰的高度,以结构上的尖拱、肋拱、飞扶拱来达到高耸上升的信仰空间。但是,哥特式大教堂的信仰高处,只能仰望,不能攀爬;吴哥寺庙的崇高却是在人们以自己的身体攀爬时才显现出来的。

    ③我一直记得吴哥古城中巴扬寺的阶梯。

    ④我攀爬在巴扬寺越来越陡直的阶梯上,匍匐向上,不能抬头仰视;但是寺庙高处四十九座尖塔上镌刻的一百多面静穆的佛的微笑一一从我心中升起,仿佛清晨水面升起的莲花,静静绽放,没有一句言语,却如此强而有力。我在修行的阶梯上不断攀升的动力,似乎已不再是抵抗自己内在恐惧慌乱的精进专一,而是寺庙高处那无所不在的巨大佛像静穆的沉思与微笑。

    ⑤巴扬寺是阇(shé)耶跋摩七世晚年为自己建造的陵寝寺院。他当时已经从印度教改信了大乘佛教,许多原始的欲望、官能的骚动逐渐沉淀凝结,成了一种极其安静祥和的微笑。

    ⑥印度教把人性的种种异变刻在了吴哥寺石壁的浮雕上:罗摩的妻子被恶魔抢走了,天上诸神因此加入了这场大战;因陀罗骑着三个头的大象,大翼神鸟栽着大神降临;猴王也率徒众赶来,咧张着嘴唇的猴子,圆睁双目,露出威吓人的牙齿。这就是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里的故事。

    ⑦晚年的阇耶跋摩,年迈苍苍,经历过惨烈的战争,似乎想合上双眼,让大乘佛教的思想引领他冥想另一个宁静无厮杀之声的世界。战争消失了,横尸遍野的场景消失了,嗔怒与威吓的面孔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种极沉静的微笑,若有若无,在夕阳的光里四处流荡,像一种花的芳香。连面容也消失,五官也消失了,只有微笑,在城市高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⑧阇耶跋摩七世把这个微笑留在了巴扬寺的佛塔上,一百多面,令人动容。这个微笑被称为“高棉的微笑”。

    ⑨在以后所有的岁月中,在战乱的年代,在饥饿的年代,在人比野兽还残酷地彼此屠杀的年代.他一直如此静穆地微笑着。

    ⑩那些笑容.也是寺庙四周乞讨者和残疾者的笑容。⒃⒄⒅⒆⒇

    ⑾他们是新近战争的受难者,可能在田地工作中误触了战争时到处胡乱埋置的地雷,炸断了手脚,五官被毁。缺眼缺鼻,但似乎仍庆幸着自己的幸存,拖着残断的身体努力生活,在毁坏的脸上认真微笑。

    ⑿我静坐在夕阳的光里,在断垣残壁的瓦砾间,凝视那些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面向四面八方,无所不在的微笑的面容。远处是残疾者组成的乐班的演奏,乐音飘扬空中。我走过时,他们向我微笑,有八、九个人,席地坐在步道一旁的树阴下,西斜的日光透过树隙映照在他们身上。一个男子用左手敲打扬琴,右手从肩膀处截断了。拉胡琴的较年轻,脸上留着烧过的疤痕,双眼都失明了。一名没有双脚的女子高亢地唱着。

    ⒀我走过时,他们向我微笑。我知道,自己在修行的路上,还没有像他们一样精进认真,所以,在以后攀爬向上的高梯时,每有晕眩,他们的笑容便从心里升起。

    ⒁他们的笑容.在巴扬寺的高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哭过、恨过、哀伤过、愤怒过、痛苦过、嫉妒过、报复过、绝望过……一张面容上,可以有过多少种不同的表情,如同《罗摩衍那》里诸神的表情,当所有的表情一一成为过去,最后,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了爱恨、超越了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

1.第①段中□□处应该填入词语的词语是_________(甲、跨越  乙、攀爬),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将歌特式教堂与吴哥古寺作比较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⑩段画线部分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从吴哥寺的建筑特点起笔,意在引出作者攀爬巴扬寺的描写。

  B.第④段将静穆的佛的微笑比作“莲花”,形象地表现出精神的力量。

  C.写第⑥段印度史诗中战争故事,是为了与阇耶跋摩的微笑作对比。

  D.第⑾段写乞讨者和残疾者只因为庆幸自己是幸存者,才有如此笑容。

  E.第⒀段写自己修行“精进认真”,缘于从幸存者的微笑中得到启迪。

5.虚实结合是本文描写的一个特点。请结合文中的“微笑”,从虚写和实写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6.本文与《世间最美的坟墓》都写出了陵寝的特点,但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