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6题(16分) ①“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6题(16分)

   ①“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②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其实,“和”与“同”的概念,最早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国语》和《左传》中都有史伯与晏子议论“和”“同”的记载,史伯和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和”与“同”,孔子则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做人的道理,视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可见孔子对“和”的重视。宋儒注重义利之辩,认为义、利水火不容,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宋儒更明确地以义利观来解释“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这种解释思路一直延续到清末,比如刘宝楠《论语正义》所说的“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与宋儒一脉相承。

  ③对“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在当今时代似应超越“义”“利”的道德范畴,而上升到思想方法和处事哲学的高度加以阐释。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④这里,“君子和而不同”似乎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

  ⑤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协调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摹仿别人,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谐。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美国开发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热,各地的人们纷纷奔赴西部淘金。而一个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发财,但他不是直接像别人那样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卖水。结果,许多淘金者空手而归,史密斯却大发一笔,从此成了富翁。_______________,合起来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别人高明,发财是对高明的应有报偿。

  ⑥对他人而言,高明的人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比如,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又比如,生物分雌雄,动物分公母,人类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同一个性别,也就无法造就新的生命。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多样性的世界。

  ⑦黑格尔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个道理。他把“同一”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抽象的同一”—即“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另一种是“具体的同一”,即“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即“同一”并不排斥“差别”,相反,它是包含差别于自身之内的。他认为这是在哲学上区别好坏的关键,并且说:“如果思维活动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同一,那么我们就不能不宣称此类思维是最无益最无聊的。”黑格尔这里所说的“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用中国哲学的概念表达,也就近似于“和而不同”。

  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两千多年前“和而不同”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⑨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只要愿意共存共荣,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通过接触、交流、对话来建立共识,以达到“和”的目的。事实上,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明一直处于时断时续、时好时坏的磨合之中。磨合得好,才能比较顺利地从经济全球化过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体,经过不断的磨合,最终进入“天下大同”的境界。这里的“大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实质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⑩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

 

1.文章第二段主要阐述的是___________。

2.在文中,“和而不同”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五段划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2分)

A、他抓住了淘金的机遇,这是“和”;但他却放弃了淘金,这是“不同”。

B、他赶上了淘金的机会,这是“和”;但他却没有简单地去淘金,这是“不同”。

C、他跟上了淘金的步伐,这是“和”;但他却没有与别人恶性竞争,这是“不同”。

D、他顺应了淘金的潮流,这是“和”;但他没有重复别人,这是“不同”。

4.下面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宋儒对“君子和而不同”的阐释注重“义”、“利”之辨,和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B、“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含义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坚持自己的审美主张。

C、“和而不同”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引证、例证和对比等方法,语言简明,结构严谨。

5.第七段中加点的“似乎”、“近似于”两个词能否删去,联系文章作简要分析。

6.作者认为“‘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联系文章内容,概括作者的主要理由。(4分)

 

1.(2)中国历史上对“和而不同”在认识上的发展演变。(或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和而不同”作出的不同阐释) 2.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还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3.D(2分) 4.D(2分) 5.不能。黑格尔只是强调“‘同一’并不排斥‘差别’”;“和而不同”除了“承认差别”,还“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两种哲学理念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区别,加点词体现出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严密,故不能删。 6.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需要“和而不同”的思想方法和处事哲学;现代社会各国各民族不同文明也需要承认差异、包容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同繁荣发展。 附“语段一”节选前原文 “君子和而不同”的解读 ■本刊特约记者  林治波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今天,“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笔者以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个观点极具现实价值: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前者已被《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后者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其实,“和”与“同”的概念,最早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国语》和《左传》中都有史伯与晏子议论“和”“同”的记载,比如史伯在《国语·郑语》中说:“以他平他谓之和。”这里的“他”有“不同”的意思,在不同中寻找相同相近的事物或道理,也就是寻求“和”的过程。史伯和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和”与“同”,孔子则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做人的道理,视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可见孔子对“和”的重视。 宋儒注重义利之辩,认为义、利水火不容,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何晏注解的基础上,宋儒更明确地以义利观来解释“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这种解释思路一直延续到清末,比如刘宝楠《论语正义》所说的“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与宋儒一脉相承。 孔子的本意是否如此,或者说,孔子是否认同后人的解释,不得而知。笔者以为,对“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在当今时代似应超越“义”“利”的道德范畴,而上升到思想方法和处事哲学的高度加以阐释。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这里,“君子和而不同”似乎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 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协调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摹仿别人,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谐。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美国开发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热,各地的人们纷纷奔赴西部淘金。而一个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发财,但他不是直接像别人那样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卖水。结果,许多淘金者空手而归,史密斯却大发一笔,从此成了富翁。他顺应了淘金的潮流,这是“和”;但他没有重复别人,这是“不同”,合起来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别人高明,发财是对高明的应有报偿。 对他人而言,高明的人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比如,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再比如,用乱石砌墙、碎石铺路,一块块乱石奇形怪状,一块块碎石各不相同,但墙一旦砌成,风格和谐统一,路一旦铺就,犹如一体天成。又比如,生物分雌雄,动物分公母,人类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同一个性别,无法交媾,也就无法造就新的生命。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多样性的世界。 黑格尔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个道理。他把“同一”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抽象的同一”———“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另一种是“具体的同一”———“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他认为这是在哲学上区别好坏的关键,并且说:“如果思维活动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同一,那么我们就不能不宣称此类思维是最无益最无聊的。”笔者以为,黑格尔这里所说的“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用中国哲学的概念表达,也就近似于“和而不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反之,“同而不和”就必然导致纷争乃至战争。现在,人类拥有的核武器可以在瞬息之间毁灭地球和人类自身。如果只强求“同”而不谋求“和”,矛盾冲突激化而导致核大战,那结果只能是共同毁灭,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这样看来,“和因义起,同由利生”的传统解释就显出了某种局限性。实际上,“和”可以因“义”而起,也可以因“利”而起,即便不讲“义”而仅言“利”,也应当求“和”,因为不“和”不仅不“义”,也不“利”。反过来说,言“利”未必生“同”,如果不是仅仅图一时之利、区区之利,而谋“长远之利”、“宏大之利”,就必须走“和而不同”之路。这也说明,“义”与“利”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还是可以形成统一的。当然,由“义”而生“和”,同因“利”而致“和”,还是有所区别的,前者是自觉的、主动的,后者是消极的、被动的。 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 只要愿意共存共荣,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通过接触、交流、对话来建立共识,以达到“和”的目的。事实上,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明一直处于时断时续、时好时坏的磨合之中。磨合得好,才能比较顺利地从经济全球化过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体,经过不断的磨合,最终进入“天下大同”的境界。这里的“大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实质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可见,“和而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的情怀,不仅具有伦理价值,还具有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处世哲学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所谓“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应该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某种角度看,也应该是“和而不同”的社会。 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们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相机,都有经典的照片留存下来。过去使用传统相机。一个胶卷只能拍30多张,而效果要等到整卷拍完冲印之后才能看清,拍坏了就不易弥补;不过,这样也使人在按动快门时格外慎重小心。现在人们普遍使用数码相机,简单方便,随看随拍,随拍随看,稍不满意就可删掉重拍,轻轻松松便留下百千幅画面;但有时拍得多了,中意的照片反而少了。

 

 

查看答案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以下5题。

游观音崖记

【明】都穆

    ①丁卯春,来官南都,地称佳丽,凡山之近而可游者,往往游之。闻观音崖屹立长江之上,为天下绝景,独以道远不及登。九月甲子,工部司务钱君,邀余及兵马梅君,为兹崖之游。午至崖下,其阳有阁,架空百尺。凭栏而眺,江之形势悉萃目前。舟楫往来,日过其下,俯可与语,诚亦奇矣。然予不能无感。

    ②夫江无心于舟楫也,而舟楫随之,幢幢往来,大率皆名利之人,而隐者不与焉。人而曰隐,亦以身处江湖,爱其清旷而可乐也。今既专于往来之人,则江湖为名利之途,而尘坌交集,又何清旷之有哉!予是以知隐者之难得,而人心之易溺也。今以江言之,其涛浪之掀怒,龙鱼之出没,人鲜不惧。逐于名利者,独易视之,以身试其不测,则江湖之险虽能溺人之身,而利名之溺人,又有甚于江湖者也。予与二君,身虽羁于簪笏,而兴则在乎山水。夫山水之乐,未有易也,疾病患难,有游而不可得:出而游矣,风雨晦明,虽游而不能乐。必暇而游,游而乐。又有如兹崖者,予辈得以觞咏其间.视人之冒险疾进,而以之为戒。则兹游之所得,可谓多矣。是用记之。

    【注释】①簪笏:当官。

1.下列选项中与“江之形势悉萃目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凡山之近而可游者    B.是以知隐者之难得

    C.又何清旷之有哉      D.予辈得以觞咏其间

2.第①段中“_________”的景象,引发了作者的感慨(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作者说“知隐者之难得,而人心之易溺”的依据是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南都景致美好,作者来此,常游“近而可游”之山。

    B.观音崖南有阁道,凌空而架,高达百尺,堪称奇景。

    C.隐者爱江湖清旷而不惧浪涛翻滚、鱼龙出没的险境。

    D.作者虽身处官场,而以冒险疾进为戒,兴在山水间。

5.同为游记,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表达方式上有相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以下5题。

齐宣王见颜斶

    ①齐宣王见颜斶,曰:“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日‘王前’,可乎?”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日:“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②颜斶辞日:“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颜斶(chù):齐国隐士。②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垄:坟墓。③虞:通“娱”,欢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有敢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   )  (2)不若死士之垄也(   )

  (3)寡人自取耳    (    )              (4)士生乎野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清静贞正自虞  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B.则再拜辞去也  人非生知之者

  C.王者贵        叫嚣东西

  D.王前趋士      若属皆且所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2)斶愿得归,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 

4.第①段在和齐宣王的论争中,颜斶所持的观点是“_________”,表现出颜斶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5.第②段颜斶怎样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请从“说话艺术”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以下3题。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称之“易安体”。

            ②旧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1.“易安”是指宋代著名词人________ (填写姓名)。

2.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

  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意愿。

3.请联系作品内容,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对本词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1)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礼记》)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孟子》)

(3)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4)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 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6) ______________。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7)文章本天成,______________。(陆游《文章》)

(8) 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题竹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